大腸直腸癌的預防 大腸直腸癌的分類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1 大腸直腸癌的分類

Q 大腸的構造?

A 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結腸依次又可分段為盲腸、升結腸、肝曲、橫結腸、脾曲、降結腸、乙狀結腸等,長約120~140公分。直腸長約15~18公分。結腸的構造由腔內到外分為黏膜層、肌肉層和漿膜層等。附著在腸壁外的則是腸繫膜,內含血管、淋巴管、神經以及許多淋巴腺。黏膜層由無數的單層柱狀黏膜細胞構成。黏膜細胞是生命旺盛的細胞,隨時有許多細胞死亡、脫落、和新生。脫落的細胞與腸道細菌的殘體、食物殘渣構成糞便排出。

2 大腸直腸癌的分類

Q 大腸的功能?

A 身體絕大部分的食物養份都經由小腸吸收,而大腸主要功能是水份的重吸收並讓糞便成形,並藉蠕動幫助糞便排出。每天進入大腸的液體量約為1000 CC,其中百分之九十會由大腸再吸收。因此即使部分大腸切除後也不會造成明顯的營養不足,只是排出的糞便含水量較多、較不成形。

3 大腸直腸癌的分類

Q 大腸癌、結腸癌及直腸癌有什麼區別?

A 結腸直腸癌是用於描述結腸或直腸癌的醫療名詞。兩種癌症歸為一類,大腸是結腸和直腸共同組成,因為它們具有許多共同的特徵。直腸癌發生在直腸,即附著於肛門的大腸的最後幾英寸。在醫學上,一般民眾所說的大腸癌即泛指「結腸癌」。很多人都認為大腸、結腸、直腸都是腸道,只要長了腫瘤,治療上應該都一樣。其實,大腸與直腸因基因構造與生理功能不同,所以治療方式就有不同例如執行的手術或電療就有不同。

4 大腸直腸癌的分類

Q 什麼是大腸直腸癌﹖

A 大腸直腸癌是指最常見的大腸直腸腺癌,乃是由腸粘膜細胞突然不受控制的增生。細胞變得奇形怪狀、不規則排列並向週邊組織侵犯,甚至向身體各處轉移,造成腸道出血、阻塞,以及正常組織耗盡。大腸直腸癌較易發生於年紀大者,會隨年紀增加而增加。但近年來年輕的病例有增加之趨勢。男女發生率略相等。台灣104年新增 15579名個案,發生率占男性為十大癌症第一位、女性為第二位。

5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Q 只有年紀大的男性才會患大腸癌嗎?

A 大腸直腸癌的風險確實隨著年齡的增長,被診斷出患有大腸癌的人的平均年齡為68歲。患有大腸癌者,男性多女性。在民國104年臺灣地區新增 15579名大腸直腸癌患者;而在民國105年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患者已達5722名,較84年增加2.3倍。

7 大腸直腸癌的預防

Q 如何減少或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A 

  1. 飲食習慣的改善:減少油炸、脂肪、紅肉的攝取,多攝取含豐富纖維的蔬菜水果,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將大腸內可能的致癌物質排出體外。
  2. 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須積極參加國民健康局的每兩年進行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即糞便潛血檢查,一旦潛血反應呈陽性,應立即至附近醫院評估安排大腸鏡檢查。民眾,每兩年進行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3. 五十歲以後,先做第一次檢查,然後每5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目前已有無痛大腸鏡檢查(須經醫師專業評估),可提高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意願。
  4. 高危險群者,建議每2~3年作一次大腸篩檢,若發現良性腺瘤等,醫師會立即切除,之後建議每1~2年作一次大腸鏡檢查。
  5. 如雙親或兄弟姊妹於60歲以前或大於60歲但而兄弟姊妹有多人罹患大腸癌者,則建議在40歲開始或提前10年開始作大腸鏡檢查。

8 大腸直腸癌的預防

Q 運動可以減少大腸癌的風險嗎?

A 早期研究指出大腸癌與運動有相關性,最近一篇香港研究是針對32個研究的分析(包括17項橫斷式、5項縱貫性向和10項病例對照研究)。結果發現運動可引減少23%的結腸直腸腫瘤及減少27%晚期結腸直腸腫瘤,運動強度與結腸直腸癌無關,只要有運動就能降低發生風險,而且不論男性或女性,只要運動就能降低風險。久坐不動者較容易增加20%晚期結腸直腸癌風險,可能因為規律運動可以有助於加速消化來降低罹患結腸直腸腫瘤的風險,因為這可能可以減少腸道內暴露在酸性或對人有害致癌物質的時間,這樣就能減少結腸直腸癌風險。

9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Q 大腸瘜肉與大腸癌有關係嗎?

A 所謂瘜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大腸瘜肉有多種,其中與腸癌有關的瘜肉稱為腺瘤型瘜肉。腺瘤依組織分類可分為管狀瘤,以及管狀絨毛腺瘤或稱混合腺瘤。腺瘤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常在體檢時或作大腸鏡檢時附帶發現。少數較大之腺瘤偶而會出血而使糞便呈潛血反應。對於瘜肉之診斷,可藉由大腸鏡檢查可發現。通常愈大之腺瘤愈有癌化之可能,至於腺瘤是否已有癌化現象,必須取下標本作病理組織檢查判斷。腺瘤性瘜肉切除後一定要作定期追蹤檢查。因為較小的瘜肉常被大腸摺皺的粘膜隱藏而檢查被忽略。此外,腺瘤性瘜肉之復發率相當高且與腸癌關係極為密切。腺瘤通常好發年齡為五十~六十歲。因此五十歲以上者應做篩檢。高危險群例如有家族腸癌或其他癌症病史者,曾患腸癌切除治療過者,更應該提早檢查。

10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Q 甚麼是談家族性大腸直腸癌?

A 

    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是〝散發性〞的,約佔85%,並沒有家族病史。約15%的大腸直腸癌有家族傾向。目前臨床上常見可歸類出兩種如下:
  1.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家族大腸瘜肉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具有這種遺傳的病人大腸直腸中產生成百上千個以上的腺瘤性瘜肉。通常瘜肉在十五歲後開始逐漸出現,到三十五歲則全部表現出來。在四十五歲以前90%瘜肉會轉變成癌。家族大腸瘜肉症所產生的腸癌占所有大腸直腸癌的1%。因幾乎所有病人均會有癌變,這種家族成員在青春期後均要作篩檢。一經確定,需在癌變之前將大腸直腸全數切除。有些家族大腸瘜肉症的病人合併有骨瘤,上皮樣囊腫,纖維類瘤,此時稱為Gardener氏症。若大腸瘜肉症合併有腦瘤則稱為Turcot氏症。有些文獻報告阿斯匹靈或Sulindac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使家族大腸瘜肉症病人之瘜肉萎縮或預防再發。唯此只適用於瘜肉較少者,且停藥後通常瘜肉會在復發。
  2. 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患者大腸內亦常伴有數個或多個瘜肉,多為較大,絨毛性腺瘤,但個數不如家族大腸瘜肉症者多。其癌常見於右結腸,較常有同時多發的癌,平均發病年齡四十五歲,較一般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

11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Q 大腸癌家族性病史在兄弟姐妹的影響

A 大腸癌發生原因可能有70-80%都是後天的影響,如環境或飲食的影響等,另外5-10%可能與基因異常,至於遺傳性的家族病史目前仍不清楚,但是如果家族裡有2到3個人罹患大腸癌,就可能是家族性病史,就要小心,尤其是一等親範圍內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小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會增高,但是像是祖父母、叔叔或阿姨,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較小。

12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Q 家族性遺傳對於半兄弟姐妹引發大腸癌風險又是多少呢?

A 由於現在離婚率太高,但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之兄弟姐妹的家庭漸漸增加,同父或同母的子女,基因遺傳相似性只有25%,與同父母遺傳來的兄弟姐妹50%不太一樣,所以被稱為「半兄弟姐妹」(half siblings)。最近的瑞典Mahdi Fallah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958年到2015年的1600萬瑞典居民,結果有173,796人罹患大腸癌,分析後發現同父母親的兄弟姊妹罹患大腸癌者,其罹患大腸癌終身風險有7%,是一般沒有大腸癌病史家庭的1.7倍;半兄弟姐妹也有6%,是一般沒有大腸癌病史家庭的1.5倍。所以假如是有家族性大腸癌者,可能要特別留意,即使是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之兄弟姐妹也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也應該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