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Q 只有年紀大的男性才會患大腸癌嗎?

A 大腸直腸癌的風險確實隨著年齡的增長,被診斷出患有大腸癌的人的平均年齡為68歲。患有大腸癌者,男性多女性。在民國104年臺灣地區新增 15579名大腸直腸癌患者;而在民國105年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患者已達5722名,較84年增加2.3倍。

9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Q 大腸瘜肉與大腸癌有關係嗎?

A 所謂瘜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大腸瘜肉有多種,其中與腸癌有關的瘜肉稱為腺瘤型瘜肉。腺瘤依組織分類可分為管狀瘤,以及管狀絨毛腺瘤或稱混合腺瘤。腺瘤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常在體檢時或作大腸鏡檢時附帶發現。少數較大之腺瘤偶而會出血而使糞便呈潛血反應。對於瘜肉之診斷,可藉由大腸鏡檢查可發現。通常愈大之腺瘤愈有癌化之可能,至於腺瘤是否已有癌化現象,必須取下標本作病理組織檢查判斷。腺瘤性瘜肉切除後一定要作定期追蹤檢查。因為較小的瘜肉常被大腸摺皺的粘膜隱藏而檢查被忽略。此外,腺瘤性瘜肉之復發率相當高且與腸癌關係極為密切。腺瘤通常好發年齡為五十~六十歲。因此五十歲以上者應做篩檢。高危險群例如有家族腸癌或其他癌症病史者,曾患腸癌切除治療過者,更應該提早檢查。

10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Q 甚麼是談家族性大腸直腸癌?

A 

    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是〝散發性〞的,約佔85%,並沒有家族病史。約15%的大腸直腸癌有家族傾向。目前臨床上常見可歸類出兩種如下:
  1.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家族大腸瘜肉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具有這種遺傳的病人大腸直腸中產生成百上千個以上的腺瘤性瘜肉。通常瘜肉在十五歲後開始逐漸出現,到三十五歲則全部表現出來。在四十五歲以前90%瘜肉會轉變成癌。家族大腸瘜肉症所產生的腸癌占所有大腸直腸癌的1%。因幾乎所有病人均會有癌變,這種家族成員在青春期後均要作篩檢。一經確定,需在癌變之前將大腸直腸全數切除。有些家族大腸瘜肉症的病人合併有骨瘤,上皮樣囊腫,纖維類瘤,此時稱為Gardener氏症。若大腸瘜肉症合併有腦瘤則稱為Turcot氏症。有些文獻報告阿斯匹靈或Sulindac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使家族大腸瘜肉症病人之瘜肉萎縮或預防再發。唯此只適用於瘜肉較少者,且停藥後通常瘜肉會在復發。
  2. 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患者大腸內亦常伴有數個或多個瘜肉,多為較大,絨毛性腺瘤,但個數不如家族大腸瘜肉症者多。其癌常見於右結腸,較常有同時多發的癌,平均發病年齡四十五歲,較一般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

11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Q 大腸癌家族性病史在兄弟姐妹的影響

A 大腸癌發生原因可能有70-80%都是後天的影響,如環境或飲食的影響等,另外5-10%可能與基因異常,至於遺傳性的家族病史目前仍不清楚,但是如果家族裡有2到3個人罹患大腸癌,就可能是家族性病史,就要小心,尤其是一等親範圍內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小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會增高,但是像是祖父母、叔叔或阿姨,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較小。

12 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素

Q 家族性遺傳對於半兄弟姐妹引發大腸癌風險又是多少呢?

A 由於現在離婚率太高,但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之兄弟姐妹的家庭漸漸增加,同父或同母的子女,基因遺傳相似性只有25%,與同父母遺傳來的兄弟姐妹50%不太一樣,所以被稱為「半兄弟姐妹」(half siblings)。最近的瑞典Mahdi Fallah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958年到2015年的1600萬瑞典居民,結果有173,796人罹患大腸癌,分析後發現同父母親的兄弟姊妹罹患大腸癌者,其罹患大腸癌終身風險有7%,是一般沒有大腸癌病史家庭的1.7倍;半兄弟姐妹也有6%,是一般沒有大腸癌病史家庭的1.5倍。所以假如是有家族性大腸癌者,可能要特別留意,即使是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之兄弟姐妹也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也應該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