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與雜誌 | 抗癌資訊 | 會員註冊 | 病友園地 | 醫療顧問 | 最新文獻 | 相關網站 | 線上捐款 | 最新消息
|
問:我因為胃痛接受胃鏡檢查結果有胃潰瘍,醫師說胃黏膜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聽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引起胃癌,是真的嗎? 台北榮總 腫瘤科 王緯書醫師 答: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1983年由澳洲Masshall's醫師於胃黏膜標本中發現並培養出來的。最早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可引起胃炎,它也被發現與胃、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與胃癌(包括胃腺癌及胃淋巴瘤)都可能有密切之關聯,甚至是這些疾病的誘因之一,國際癌症研究組織之工作群,於1994年在文獻回顧後,認為幽門螺旋桿菌為致癌物質,認為已有足夠証據顯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會增加人類得到癌症的危險性。 檢查胃部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或感染,基上可分成需做胃鏡查及不需做胃鏡檢查兩種方法。需做胃鏡檢查的方法,是在胃鏡檢查時胃黏膜生檢(即俗稱之切片檢查),將取得之黏膜檢體分別進行快速尿素試驗或組織學檢查,也可作細菌培養或作聚合酉每鏈鎖反應。不需要胃鏡檢查的方法,包括血清學檢查,藉由測定血清中是否含有抗幽門螺旋桿菌之抗體,即可知道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之感染,其缺點是經治療後即使幽門螺旋桿菌已根除,血清中抗體陽性反應可能仍會持續存在一年左右。此外,也可作碳13尿素呼吸試驗。截至目前有關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之間關聯的研究,並沒有前瞻性的以內視鏡長期追蹤幽門螺旋桿感染者與無感者之胃癌發生率。國際癌症研究組織係根據近90%胃癌患者以前血清含抗幽門螺旋桿菌抗體,而非胃癌者僅60-70%,據此估算幽門螺旋桿菌血清學試驗陽性者罹患胃癌之相對危險性較高。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部後,首先會造成胃炎,若其感染持續存在,則可能導致慢性活動性胃炎,而慢性活動性胃炎的持續進行,可引起胃表層細胞之破壞,並加速其再生來取代被破壞的表層細胞,長期下來胃腺體會逐漸消失或者被小腸型的上皮細胞所取代,而導致萎縮性胃炎及小腸化生的發生。而萎縮性胃炎及小腸化生,均被認為是胃腺癌之前驅病灶,而可能進而發展成胃腺癌。其次胃黏組織若有慢性活動性胃炎加上幽門螺旋桿菌的持續存在,也會導致慢性發炎性細胞在胃黏膜內聚積,甚至形成類淋巴結節之構造,此即所謂之胃黏相關淋巴組織,而導致一種特殊之胃淋巴瘤,即低惡性度的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oma)。而在低惡性度MALToma的階段,利用含抗生素的三合一治療,將胃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加以根除,則60-80%的MALToma將可獲得長期的完全緩解。 目前研究顯示,胃腺癌亦與低維他命C、高鹽飲食及食用含亞硝酸鹽食物有關,當然,個人的遺傳差異或感染不同的幽門螺旋桿菌亞型,會不會是造成胃腺癌與胃淋巴瘤之原因,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
|
|
登錄日期:93年4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