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上星期五(3/15)參加學校委託某醫學大學健檢中心之健康檢查,結果是肝臟中有1.2cm的鈣化點,請教:
1. 肝臟中有1.2cm的鈣化點,是代表什麼?
2. 肝臟也會有結石嗎?
答:台北榮總 腫瘤科 王緯書醫師
答:肝臟是製造膽汁的工廠,膽汁被製造出來之後,先經由肝臟裡面的小膽管輸送到肝外的肝管,再送到膽囊儲存,在平時肝臟分泌的膽汁先貯存在膽囊內並加以濃縮,在吃下食物後,血中膽囊收縮素的濃度會提高,膽囊就會收縮把膽汁擠出,膽汁被擠出後經由總膽管排入十二指腸,幫助油脂性的食物乳化吸收。
膽道系統的任何一個位置都有可能形成結石而於超音波檢查時發現鈣化點,在膽囊內產生就叫膽結石,如在肝內膽管形成結石就叫肝內結石,他們有時也可以合併發生。至於膽道系統發生結石的原因,一般係認為膽汁內成分的比例失調所致。膽汁係由水、電解質、膽固醇、膽鹽以及卵磷脂所構成,其中膽固醇及卵磷脂不溶於水,如果這些物質的濃度配合得當,則膽汁會呈液狀不會出現結石,如膽固醇濃度過高,水份過少,膽鹽濃度過低,則有可能形成結石。膽道內所形成的結石,根據其組成成份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膽固醇結石及膽紅素鈣(色素)結石,目前發現發生率較高且一直在增加的是膽固醇結石,它的成因和體質、年齡性別、飲食習慣、生活環境以及有些疾病有關,當膽汁內超飽和的膽固醇結晶游離出來,就有可能在膽道內沈澱而形成膽固醇結石。
另一種目前在台灣仍很普遍的是膽紅素鈣結石(即色素結石),它的成因與腸內寄生蟲,膽道內膽汁滯留,以及缺乏肉類食物有關,溶血性貧血的患者由於血中膽紅素濃度較高也容易產生膽紅素鈣結石。與膽固醇結石相比,膽紅素鈣結石有較高的比例發生在膽囊以外的肝內膽管的小分枝,所以較難治療。近年來台灣、日本等東方國家,由於飲食西化膽固醇結石有多起來的趨勢。
膽道內結石或肝內結石與肝硬化並無連帶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