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 肺癌專輯


 

書名:致癌基因之謎(Curing Cancer:Solving One of the Greatest Medical
Mysteries of Our Time)
作者:麥可•瓦德霍茲(Michael Waldholz)
譯者:莊勝雄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一般人一想到科學研究工作者,相信腦中一閃而過的,一定是一群穿著白色實驗衣的專業人員,表情嚴肅地在井然有序的工作室默默工作著,帶頭的人必定是一幅飽學多聞的老博士滿頭白髮(也許還有白鬍子)地進行對人類有益的高深研究。這個現象在幾十年前可能是正確的,但現在的情形又是如何呢?這本書描述了人類史上對癌症基因研究的艱苦過程,無疑地,這條路是辛苦的、漫長的,事實上可能和各位想像中的不一樣,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人性的鬥爭史。

癌症可說是這個世紀最令人感到害怕的疾病了,在其他疾病的治療及緩解大有進展的同時,更突顯出人類對它的無力感。直到了這二、三十年,我們才對其致病機制有著大略的了解。在那之前,癌症並不被認為和遺傳有關。癌症的好發對象似乎不分年齡不分貴賤,小至學齡前的小朋友,貴如美國總統候選人(韓福瑞死於膀胱癌),無一可倖免。在這二十世紀即將結束的今天,科學家投入大量心血與時間來對抗癌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這本「致癌基因之謎」以說故事的方式談了幾個著名的致癌基因被發現的由來與始末。如p16,p53,ras.等並介紹了幾種突破性的生物分子學技術,包括RFLP遺傳陸標、PCR、定位選殖等。文藻自然通順,並不是艱澀的教科書,不管是專業人員或是一般社會大眾,都值得一讀。

凡事皆有一個開端,前面也提過,在人類探索癌症的過程,剛開始並沒有足夠的証據來支持癌症的起因是基因變異而來,於是這些有遠見的科學家所面對的第一個難題竟是說服贊助的機構,讓它們相信癌症可能和遺傳有關。發現乳癌基因存在的瑪莉─克萊兒•金恩(Mary-Claire King),就是一個雖遭打壓卻堅持理想的遺傳學科學家,在一九九○前發表她發現乳癌基因之前,她是一位碰到無數的困難,包括實驗室尋找基因的挫折、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同行批評得一文不值...等,但現在她就像醜小鴨變天鵝般,名利雙收,不但再也不愁研究經費,也有許多著名的實驗室邀她合作。
瑪莉─克萊兒•金恩心中認定乳癌和基因的變異有關,那表示足夠且正確的致癌家族樣本是必須的,事實上收集並篩選癌症高發生率的家族資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很諷刺的對這些家族而言,這些癌症帶走了他們最親密的親人,但對科學家而言,他們卻是對抗癌症的研究中不可缺的金礦。當然,這個「金礦」就變成各個實驗室最珍貴的財產之一,除非對方有相等價值回報,否則不輕易示人。其中包括飽受乳癌之苦的「十五號家族」,擁有二十萬個家族資料的「摩門家譜」、林奇發現的結腸癌症家族等。

和一般人所想像的不同,在這個現今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中,同樣也是明爭暗鬥,巧取豪奪的;研究工作和其它行業的明顯不同,是任何一個完整的實驗結果,需花費數年的時間,投入無數的人力和金錢,如果被另一個作同一主題的實驗室捷足先登,搶先一步發表,那長年的辛苦就付諸流水了,由此可以想像這個學術界的緊張氣氛及各實驗室主持人的壓力了。在這本書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屬伯特•渥格史坦和理查•柯洛勒兩組人馬的纏鬥了。這兩組人馬為了一個叫作MSH基因而二度交鋒。包括在雜誌的論文方面或是學術的發表上。MHS是一個品質管制基因,可以修補DNA突變的配對錯誤,如果這個基因發生變異,將會使結腸癌的發生率大大提高。

有時候兩組人馬會莫名其妙地產生某關聯性,大衛•畢奇是冷泉港實驗室的主持人,在他把新發現的基因─P16上傳至基因銀行(Genbank)不久後,沙夏•坎伯也找到了同一個基因,並且驚訝地發現有人先他一步,但似乎對方並未完全了解此基因和癌症的關聯性。事實上並非如此,兩方的進展都差不多,但由於畢奇並不知道有個潛藏的競爭者,所以他不急於發表,相反的,坎伯則是無所不用其極,想把P16改名為MTSI搶先發表,雖然最後的結果是平分秋色,不過也可一窺這個領域競爭激烈的程度。
我覺得不管是醫學、或是其他方面的研究,整個過程宛如建造一個金字塔,只有最後一個爬到最頂端,把最末的石頭放上去的人,才會被一般大眾知曉,並視為成功者,其他人卻只是默默地打下地基;科學家所面臨的難題是,把鑿好的石塊堆上去時,到底是為自己成功鋪路呢?還是幫同行爬上頂端的墊腳石?

任何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實用化,能造福於人群的技術,致癌基因的發現,自然也只是治癒癌症的前哨站,在美國,許多著名的藥廠,不但具體支持一些研究機構,更有甚者,乾脆自己投資專屬實驗室,配合家族,而及早找到破壞致癌基因之藥物,以求最高的商業利益。這在百家爭鳴的今天,資金取得的紛擾,是不可避免的,身為一個實驗室的主持人,到底要選擇採受國家補助的學術派?還是接受大量「外援」的商業派?需拿捏得宜才行。但無論如何,也只有如此白熱化的競爭才造就出今日如「神速」的發現與進展。

在書中也不斷提出警告,由於現在的技術,只能提供篩選的服務,卻沒有實在的治癒方法,這衍生出許多的問題,包括篩選是真的對民眾有益處嗎?因為診斷出有致癌基因,也無法提供完全治癒的療法,而所謂預防性的治療是否有其必要(如帶有乳癌基因的年輕女子要求割掉雙乳),如果這個帶有致癌基因的病人本來終其一生就不會發病,那東切西割的豈不是冤枉嗎?還有如果這些檢查報告流入保險公司,難保這些帶有致癌基因的家族被列入黑名單中,由此再次証明,如果法律規範及人類的觀念無法跟上科學的腳步,這把雙面的利刃可能在幫助人類解決問題之前,就傷到我們自己了,實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登錄日期:95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