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血球生成素治療癌症病患的慢性貧血

三軍總醫院 血液腫瘤科陳宇欽醫師 

貧血對癌症病患,為一般臨床常見的問題。其可因癌病本身或治療如化學、放射治療所引起。以紅血球生成素(簡稱EPO)來治療癌症病患的效果如何?是否可行?以下將做一探討。

EPO主要由腎臟血管旁微血管壁細胞所分泌,乃由165個氨基酸所組成的黏糖蛋白,分子量為34000道吞。此細胞素主要作用在骨髓中的紅血球前身生成細胞(簡稱CFU-E),可刺激CFU-E的分化及存活,進而產生成熟的紅血球。尿毒症的患者因腎臟功能受損致使EPO產生不足而導致貧血,故可使用之,以予治療。

癌症病患的慢性貧血其致癌機轉主要有三點。第一:組織中的吞噬細胞被活化,而這些活化的吞噬細胞會噬吞紅血球,進而降低紅血球的存活時間。第二:鐵離子會增加堆積於骨髓中的吞噬細胞內,降低了骨髓中紅血球前身細胞對鐵質的利用。第三:降低EPO的產生及骨髓中紅血球前身細胞對EPO的反應。由此可知,癌症病患的慢性貧血,EPO不足為其原因之一。故自1990年以來,陸續有臨床醫學所研究報告發表使用EPO來治療癌症患者的慢性貧血。結果顯示:使用人工合成的EPO皮下注射對罹患一般固體腫瘤,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可減低輸血的需要,進而減少因輸血而導致的危險如過敏反應。感染疾病...等。此外,對於因接受化學治療所致的貧血,EPO治療亦可獲得上述的良好結果。EPO的安全性很高,局部皮下注射很少產生過敏反應,副作用少,僅有少數病人會產生高血壓或血管栓塞,且使用方便,病患可在家自行注射,不需往返醫院。綜合上述所言,EPO對於癌症病患的貧血問題,可提供一安全有效的治療。

雖然EPO已經證實可改善癌症患者的貧血,然而目前在台灣使用EPO治療癌症患者的慢性貧血仍不普遍,原因如下:

  1. 成本效益考量。目前國內全民健保並未給付可使用EPO來治療癌症患者的貧血,故需患者自行負擔。若以一體重50公斤的病患為例,其每週需使用7500單位的EPO,分三次使用,則一周需新台幣3000元。對一般患者而言,此醫療花費為一不小的開支。
  2. 尚有其他原因導致癌症患者的貧血。如營養不良、骨髓被癌細胞侵犯、脾腫大、出血、融血..等。這些原因若未發現並予以排除,則一昧地以EPO治療,必是效果不彰。

總而言之,EPO在癌症患者的慢性貧血治療上,可減少輸血,並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但在使用前需考量患者本身經濟情況及確定貧血的原因,如此在使用此藥治療時方能獲得最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