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蔬果農藥殘留

許東暉

由於經濟快速成長,國民所得提高,生活水準提升,人們日益重視身體保健問題。國人的飲食觀念,已由以往只求吃得飽,進而提升到講究吃得好的境界,蔬果在三餐扮演的角色也由傳統餐桌上的點綴,一躍成為家家戶戶今日不可欠缺的佳餚來源。因此不論是基於美食、健康的理由或宗教的因素,蔬果的需求早已是吾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泉源。

台灣位於亞熱帶並屬海島型的氣候環境,高溫多濕,各項作物在生育期間就易罹病,尤其蔬果類由於每年複種次數較多,在生長過程中更易遭受病蟲害侵襲。為確保蔬果的產量與品質,農友無法避免使用農藥,因為農藥防治病蟲害較其他防治法快捷而有效,因此噴灑農藥在今日農業經營狀態下乃是一種必要的程序。但由於農藥過量使用,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因為它不但增加作物生長成本,且直接威脅到環境之污染與人類健康。政府的衛生及農政單位雖然不遺餘力,不斷透過各種體系與教導加強農藥安全管理、並教育農友對農藥安全使用與安全採取期之認識,還不時做蔬果殘毒檢測以及取締不法農民或商人等措施,但消費者談農藥色變,仍難排除消費者之疑慮。為使消費者減少接觸農藥殘留,並吃得安心,享受物美價廉的蔬果,邁向「零毒害」境界,根據省藥毒所翁愫慎主任著作「農藥殘留於食用作物中之消失」論文以及「農藥與生活」之推廣手冊中提及如何選購農產品以及食用前去除農藥殘留之秘訣。現簡述如下,介紹與消費者共享。

  1. 選購蔬果時應注意事項:
  1. 時常變換購買之攤位:基於不同的蔬果可能來自不同產區之農地,其使用農藥的種類亦相異,因此如分散變換攤位採購之方式,則吃進同一種農藥的機會減低,使人體有足夠時間分解消除這種農藥。相反的如長期吃來自同一地攤之蔬果,則可能吃到較多量的同一種農藥,致農藥在體內消除緩慢,造成持續性不良作用。
  2. 不要偏好外表美觀之蔬果:農友為暢銷迎合消費者注重蔬果外形的完整與美觀的心理,常在栽培生長過程中增加農藥濃度或使用次數,以減少病蟲害之產生,此不但造成增加生產成本及提高菜價之機會且蔬果之農藥殘留機率亦相對提高,實得不償失。反觀被蟲咬食的蔬果,顯示農藥殘留較少,且不影響蔬果的風味及營養上的價值,同時售價低廉,何樂而不為呢?
  3. 選購當令蔬果為上策:一般而言,每一種蔬果都有最適宜生長、收穫之季節,即所謂「當令蔬果」。但隨栽培技術之進步,顯示目前栽植非當令蔬果已非難事。在不適當環境中生長之蔬果,因體質較弱,栽培期間需付出較大的代價,即必須採較多的農藥保護,因此蔬果含農藥的機會相對提高,其售價隨之高漲,因此建議儘量購置當令盛產的蔬果為宜。
  1. 蔬果食用前處理:

為消除蔬果表面上農藥之殘留,消費者通常必須於食用前加以處理,諸如清洗、去皮、烹煮等。

  1. 清洗:清洗時最好以單次大量的清水洗滌方式為之。藉水的沖力,把殘留在蔬果表面上的農藥沖掉,不必使用清潔劑,鹽水或長時間浸泡在清水中。如屬瓜果類,如小黃瓜、番茄、楊桃、苦瓜等有皮的蔬果,則可利用軟毛刷清洗,另高麗菜、包心白菜等包葉菜類蔬菜,農藥大部份殘留在外層的葉片上,因此屆時可將外圍的葉片丟棄,內部菜葉則逐片沖洗即可,至於小葉菜類蔬菜,如青江菜、菠菜、小白菜等蔬菜,農藥殘留在葉面之外及葉柄基部近根部,需小心仔細沖洗。
  2. 去皮:去皮手續可以去除殘留蔬果表面上之農藥。如荔枝、龍眼、葡萄、柑橘、芒果、香蕉、木瓜等均用水清洗後再剝皮食用,以免剝果皮時殘留在果皮上的農藥污染到手指會影響到果肉汁乾淨。
  3. 烹煮:蔬菜在烹煮過程中,可消除蔬菜中殘留農藥,唯消失之方式依農藥種類之不同而異。一是加熱分解,農藥經過加熱烹煮之後大多數都會被分解而減少毒性,二是將殘留在蔬菜內的農藥溶入水中,三是經過加熱過程中,隨水蒸氣蒸發而消失,因此炒菜或煮菜湯時以不加蓋為原則,係減少農藥殘留最佳方法之一。
  1. 其他注意事項:

國內為了維護危害茶樹的害蟲雖也使用農藥,但經農政單位檢驗及輔導下,農藥殘留不合格率已逐漸降低,但為了確保消費者飲茶安全起見,建議沖泡茶葉時第一泡丟棄不喝,亦正符合傳統泡老人茶把「第一泡茶倒掉」為泡茶的基本動作之原則,亦可避免農藥留在茶水中。另外,家庭一般使用除蟲劑亦需格外小心,因為室內噴射殺蟲劑所造成之殘留及人體接觸量,似有超過蔬果農藥殘留之勢,使用時應注意說明,並減少接觸為原則。

總之農藥和所有化學一樣,毒或不毒,最主要是「量」的問題,因此對農藥蔬果,雖然不能忽視掉以輕心,但農政單位對農藥管理上嚴格把關,只要殘留不過量,對人體不會造成影響,因為大部份的農藥噴灑後,不一定期限內已被作物本身以及在大自然環境中分解消失,再經過「食前處理」過程,則殘留於蔬果上的農藥會逐漸減少或消失,如農友們建立正確安全用藥之觀念,並遵照「安全採收期」,而消費者養成選購蔬果等農產品之正確觀念及清洗、去皮及烹調等食前處理得宜,則消費者可以高枕無憂,安心食用蔬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