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成功率背後的迷思

國泰綜合醫院家醫科 林敏雄主任

在台灣,我門經常看到如此這般的報導:「某一抗癌新藥,成功率達90%」;「動物實驗顯示某種新療法能殺死90%癌細胞」;「某醫院應用新開刀技術治療腫瘤成功率達90%」,病人見報近悅遠來,醫院門庭若市,醫師一夕成名,該藥品之身價也一時水漲船高。然而,卻很少人以理性的態度,思考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相。讓我們看看一些例子吧!

「有60人參加某一抗癌新藥試驗,經過6個月治療,20人完成試驗,其中18人效果良好,成功率達90%」。我們應該懷疑其餘40人為何未見諸於報告中,是否因治療效果不佳,痛苦增加而中斷實驗?亦或副作用太大無法忍受?良好的研究報告必須完整地呈現試驗內容。可惜的是,人類心理的弱點隱藏不利於自己論點的資料,選擇性的報告成功的病例,成功率當然被高估了。

「研究某一止痛劑對減輕疼痛的效果,報告說服藥之後90%的病人認為疼痛減輕」。疼痛是非常主觀的感覺,在病人的「希望」、「預期」與研究者本身的〝暗示〞和〝期待〞作用之下,即使使用安慰劑也可獲得部份的止痛效果。因此,沒有對照藥品的比較下,90%的止痛效果其實包括了部份的安慰劑效果。

「某抗癌新藥在動物實驗中可抑制腫瘤大小達90%,即將上市,造福病人」。在藥品發展的過程中,動物實驗成功不代表它可以立即應用於臨床上,仍然必須近一步研究該藥的毒理和藥物動力學特性,也必須進行一系列嚴謹的臨床試驗,探討適當的療程與劑量,等到療效與安全性證據充分以後,才可以正式應用於病人身上。60年代Thalidomide悲劇產生的原因之一,即是未注意到藥物不良品反應以及人類與動物間可能存在的差異性。

「老王得了末期癌症,醫師說他活不到2個月,使用某一仙丹之後竟然又活了5個月」。根據已有的臨床文獻,醫師知道某類癌症病患的平均存活期,但即使是一位極高明的醫師也無法百分之百的〝斷定〞某〝特一〞病人的存活期限;況且,心理上,醫師一般寧可低估,不願意樂觀高估。這也就是在我們社會裡,造就不少名醫和仙丹妙方的原因之一吧!

又如:「一百位急性肝炎病人接受某一藥品治療,6個月以後,90位症狀改善,肝功能恢復正常,該新藥治療肝炎90%有效」。對急性肝炎病程稍具常識的人都知道,急性肝炎經過6個月以後,絕大多數都會自然痊癒。90%其實只是反應疾病自然的過程,不是藥品的療效。

「某一新藥可以減少某一疾病所引起的併發症達90%,效果很好」。當該併發症的發生率為1%時,90%成功率代表該併發症發生率降為0.1%。所以,1000個病人不使用該新藥時,有10人發生併發症;使用該新藥時,只有1人會出現併發症,因此,針對1000位病人用藥,實際上,只有9人受益,其餘991人用不用藥,結果都是一樣的。當該併發症發生率為50%時,受益人數則增加為450人,所以當併發症發生的機會不一樣時,「90%成功率」的實質意義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是醫師治療病人強調〝利弊得失〞的理由。

在我們這個〝自我膨風〞的社會裡,願意承認〝10%失敗率〞者,其謙沖之情較之哪些吹噓「100%有效」、「保證絕對有效」者就顯得相當難能可貴了。盡信數字,不如不知,毫無保留地接受某些報導所傳達的訊息,而不思其可信度、準確性及有效性,反而有害無益。接觸醫藥資訊,我們應多一些理性,少些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