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癌症病患的感染問題
台北榮總感染科 詹宇鈞醫師/劉正義主任
近年來,惡性腫瘤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首位,以致人人談〝癌〞色變,一旦得病,就好像被判了死刑般之慌亂。其實以目前對癌症研究的進展,某些早期腫瘤如子宮頸癌、鼻咽癌、或是血液惡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可經由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甚至骨髓移植而得以延長生命,甚至治癒。然而這些癌症患者卻因此必須面對另一殺手—感染。由於癌症患者本身免疫力已受損,加以因治療而使用化學療劑、免疫抑制劑或放射線照射,使得患者抵抗力更差,又常因反覆出入醫院,容易感染院內的〝毒菌〞,使得感染問題成為癌症治療上的另一個重要課題。以下就癌症患者經常面臨的感染問題略述如后:
1. 為何癌症患者得到感染比一般人容易威脅生命?
正常人抵抗外來微生物侵犯之屏障大體可分為四類:一為體表皮膚或腸胃道粘膜的保護屏障,二為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三為體液抗體的抵抗作用,四為細胞導引的免疫機轉。正常人具備以上四項防禦力,所以外來微生物不易侵入人體而造成傷害。但是在癌症患者常有一種甚至多種防禦能力損壞,因此外來的甚至內因的微生物能長驅直入,並在體內大量繁殖,並且容易造成全身性敗血症而危及生命。一般而言,癌症患者由於治療所需,常接受經皮注射或檢查而造成保護屏障的破壞;急性白血病、化學治療劑、免疫抑制劑、或骨髓植前調理療法會降低中性球的吞噬功能;骨髓瘤或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體液抗體也常有缺陷;而淋巴癌及許多化學免疫療法同時也損傷細胞免疫。
2. 癌症患者容易得到那些感染?
外來感染原大體可分為病毒、細菌、黴菌、及原蟲。對於正常人而言,這些微生物未必均會造成嚴重感染,但在抵抗力低下的癌症患者身上,甚至低毒性的病菌也可能使之致命。由上述的防禦機轉觀之,不同的防禦缺陷會造成不同的感染。例如吞噬功能不全則易發生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症,若長期中性球過低(<500/cumm),容易產生黴菌感染。至於體液抗體不足則易發生革蘭氏陽性球菌敗血症,而細胞免疫損傷則易發生黴菌、原蟲或病毒性感染。若是體表屏障破壞則易發生普通細菌感染。
3. 癌症患者如何處理感染問題?
癌症患者在處理感染問題上絕不可掉以輕心。上策首在預防感染的發生,要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若患者白血球過低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另外要經常洗手,以免病從口入。一旦有感染徵兆,例如發燒、發炎、傷口或泌尿道異常,應立即就醫,不應自行胡亂用藥,延誤病情。因為癌症患者一旦感染常來勢洶洶,一發不可收拾,若不能及早對症下藥,生命可能不保。另一方面感染症的痊癒,除了使用正確的抗微生物製劑外,尚需依靠病人本身的防禦力,倘若本身的癌症不能有效被控制或治療,光依賴強力抗微生物製劑仍不免事倍功半,所以病患也應與腫瘤專科醫師充分配合,就癌症的治療及感染症雙管齊下,並增加病患本身的營養及抵抗力,方是克服感染之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