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 癌症新探 >惡性肉瘤癌症專輯
|
我為何成為腫瘤科醫師 屏東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 薛爾榮主任 「薛醫師,您為什麼會選擇血液腫瘤科」這句話從北到南,自從我進入這個科的領域十年來,不知道被問了多少次,不管是同學、親友、同事或病患所問的理由,我想不外乎這是個冷門科,面對的又大半是癌症病患,既辛苦又沒成就感,最重要的是不怎麼〝好賺〞,選擇走這一科,必定是勇氣十足,要不就是有特定的目的。每次回答這個問題,我總是不厭其煩的一再回述從頭。其實隨著國人防癌、治癌的觀念逐漸覺醒,「血液腫瘤科」已不再是所謂的冷門科,但回想十年前,仍是相當新鮮的科別,不要說是一般民眾感到陌生,就連在醫界也屬於「人才羅致困難科」,當時只有各醫學中心才有設立,而且人才難覓,各醫院都面臨招不到住院醫師,斷代的窘境。本來畢業時所選的科別也不是「血液腫瘤科」,而是新陳代謝科,不過人生的際遇往往不是自己能掌握的,會一頭栽進這一領域,回想起來真是感動與感恩促成的。 十年前的我正是處於「苦悶的R2」,雖然有很好的學習環境---三軍總醫院,穩定的職業及可預期的出路,但忙碌的住院醫師生活,總有一種缺少感動的情懷,民眾對醫生的形象,總是多金、冷漠且高高在上,往往醫師們也茫茫然去追求這些目標與價值。當時我想醫療應該不只在治病與賺錢中打轉,它應該具有關懷、了解與感動,就在苦悶與徬徨之際,適遇一位我照顧的病患劉太太,她是位乳癌末期患者,年僅38歲,相當富有,且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兩個月的照顧期間,從她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可貴與脆弱,也學到了珍惜與放下 ; 她不只是把我當成醫生,而且視我為可信賴的朋友,甚至臨終時,她還要將部分財產託我保管,雖然無法挽救她的生命,但這段經驗讓我真正体會甚麼是感動。 醫病之間應該不只是醫療與疾病,亦不是商業關係,更不該是對立,而應該有更多人性與關心。 另外一項使我投入血液腫瘤科重要因素是感恩的心。當時三總為發展血液腫瘤科,特別禮聘遠在美國的任龍翔教授回國指導。任教授的指導方式和其他的客座教授不同,他是主動參與,親自教導,不論是實驗室技術,論文之寫作到如何做一名好醫師,在他的親炙下,雖然壓力大但不以為苦。任教授每年犧牲年休假的時間長期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最令我難忘的是他的無私精神,他曾告訴我:「我之所以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並不求任何回報,只希望你們學有所成後,也同樣的毫無保留教給下一代,不要因種族、性別及國籍而有差別」。在教授如沐春風的教誨下,「血液腫瘤科」不再只是「血液腫瘤科」,它充滿了更多的生命科學內涵,它成為可久可遠的職志與使命,他更樹立了學習榜樣,鞏固了我從事血液腫瘤科的信念。懷著對恩師的感激,從三總回高雄榮總而至屏東基督教醫院,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而且將來還要繼續不斷的走下去。 |
|
|
登錄日期:96年3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