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惡性肉瘤癌症專輯


 

書名:當醫生變成病人 中國醫藥學院 陳明晃
作者:愛得華 羅森邦
譯者:易之新
出版者: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0.6.16第一版

作者是一位優秀且資深的醫生,在多年行醫之後,雖仍保有愛心,但時間麻痺了行醫初期的“謙卑“心,一直以為自己行得正,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但直到自己罹患了喉癌,由醫生變成了病人,於治療期間所受到的“待遇“,再回頭反省自己的行醫生涯,猛然發覺一般醫生真的未能真正的了解病人的心情及感受,歷“劫“歸來,現在的羅醫生更能站在病人的立場行醫了。

讀後只覺得羅醫生寫此書真的稱得上是“功德無量“,因為他非但提出許多心裡感受,更對新的醫藥科技、制度、病情告知等有所批評。如果因此書而能喚起大家的省思,不是能使得醫病關係更美好嗎?
羅森邦大夫實是因熟識的醫生疏忽,致使喉癌在六個月後才被發現,即使玻璃纖維鼻咽鏡已被使用了四年,那個醫生因沒學過這種“新儀器“而只會用喉鏡檢查,因而看不到躲在聲帶下面的病灶。我門不禁要為國內經常參加國際會議的醫師們打氣加油,因為常吸收新常識、新技術實在太重要了。

羅森邦大夫還提出警告,認為上帝創造人並不是要人吃藥的,藥物和其他治療方式可能會過一陣子才出現副作用,也有可能有未知的副作用,當人類破壞疾病的自然過程時,就等於違反了大自然的法則,而日漸增加的高科技醫療與開刀技術,卻很難說是福還是禍。所以當他太太被建議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時,他指出「對於新東西,不要當第一個,也不要當最後一個接受的人」,而且他還建議病人,如果病情沒在合理的時間內得到改善的話,就要徵詢其他醫生的看法;病人實在是很脆弱的,他們需要的是清楚而口語化的言辭來解釋他們的病情,他希望醫生們能牢記“所謂醫療倫理,是指怎麼作對病人最好,而不是對醫生最好”,而今一個怪現象是因為醫療糾紛,病人不再像從前一樣的信任醫生,所以為了保護自己,同時也為了健保給付、為了應付保險公司....等考量,醫生常會做過多不必要的檢查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我國目前這些問題亦浮上了檯面,醫病關係之重新評估是刻不容緩的問題,因為近年來優秀的人才是越來越不願意念醫學院了,優秀的學生逐漸被電腦科學、商管和法律系吸引去,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醫療品質可能會每況愈下了,沒有優良的醫生對病人而言,絕非好事,加拿大不就有病人為了等手術,一等數年而過世了嗎?
作者在參加一個病人的喪禮後才發現,病人並不期望醫生能為他們創造奇蹟,因為那是牧師的責任,他們只希望醫生能盡最大的努力,並在失敗的時候,還能同情他們。羅森邦大夫就曾花了好幾個鐘頭為一個突然喪偶的年輕女子找工作,那種傳統的醫病關係,真是值得他自豪,因為他不只看病而已,還關心病人的生活,這樣的醫師他還自認做得不夠好,我們衷心期待國內有更多這種醫師出現。


 

 

登錄日期:9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