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兒童癌症專輯


 

「為何我成為一個腫瘤科醫師」治癌路上期望有您同行

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 黃叔牧醫師

  小時候,在南台灣屏東的醫療設備很缺乏,大概只有兩所較大的醫院,一所是空軍醫院,另一所是屏東基督教醫院。而屏東基督教醫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講著國語的“美國仔”醫師,在純樸南台灣小孩眼中的印象是“身材高大,臉部輪廓深刻很具有威嚴,但是說話又很和藹可親”,所以當時心中常想“我長大了,也要像這樣”。
國中時(1971年),先父發生第一次腦中風左側肢體偏癱,造成家中不小的衝擊,更堅定我從醫的決心,夢想著能幫助父親重新站起來。所以在往後的歲月中,我一步步的向著心中的願望努力。在大學畢業後(1986年),原本決定加入神經內科時,先父提到癌症將來必定成為人們最大的心中之痛,鼓勵我從事癌症的治療及研究。因此,我加入高雄醫學院血液腫瘤科,努力鑽研血液病及腫瘤科醫學。

  1992年,當時南台灣的癌症治療正在起步當中,民眾對於癌症常常是一知半解,而在各教學醫院中,醫院與醫院間,甚至在同一所醫院裡科與科之間對癌症的治療,也常有不同的看法。為求對癌症治療有標準的共識,副院長指派我到台北接受為期一個月的訓練。承蒙多位醫師的教導,使我對癌症治療有更深入的暸解。回到南台灣與院內各科醫師溝通,並與各醫院的前輩們討教後,高醫血液腫瘤科漸漸跨出血液病領域,而進入腫瘤科的範疇。

  1997年,先岳父因肝癌逝世,先岳父世居雲林,然而在雲嘉地區號稱有200萬位縣民的農業大縣裡,對於癌症的治療卻只在啟蒙階段,雖然已有放射線治療,但是腫瘤內科專科醫師卻是一個也沒有,因此罹患癌症之病友需搭車或搭飛機遠赴台中、台南地區,甚至台北或高雄求診,極為不便。當時,嘉義基督教醫院有鑑於此,便致力在雲嘉地區成立治癌及安寧療護病房以便就近照料身受癌症之苦的民眾。有感於嘉基之熱忱,故從高雄醫學院轉任至嘉基服務。

  嘉基血液腫瘤科成立之初,雖然困難重重,但在院方及同仁的大力幫忙下,先後成立了戴德森病房、血液腫瘤科病房、保護隔離病房及骨髓移植室,至今已成功完成兩名異體骨髓移植。然雲嘉地區的民眾或許早年對本地醫療缺乏信心、
慣於求助民俗療法,或是遠赴醫學中心就醫的習慣尚未改變。所以,病友常常在醫師確立診斷後,即要求希望轉診至醫學中心,作進一步確診及治療,而或許因旅途勞累以及落葉歸根的想法,亦有不少患者陸續回到家鄉;不過,相信民俗療法而不願意接受正統化學治療的民眾仍不在少數。

  雲嘉地區癌症的治療雖然略有進步,但若以雲嘉地區人口佔全台十分之一計算,那麼每年約有3000位民眾需面對癌症的折磨,雖然慈濟及長庚醫院相繼斥資興建醫院期能為雲嘉民眾造福,但是從事癌症的專科醫護人員的羅致卻十分困難。期望有心而願意下鄉的醫師或護理同仁,若不嫌棄雲嘉地區偏遠,願與您一起為本地的癌友帶來福音。

 

 

登錄日期:96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