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兒童癌症專輯


 

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現況與展望

陳榮隆、林國信

慈濟小兒科、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

(前言)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顱外固態腫瘤,為交感神經系統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發生突變而長出的惡性腫瘤,當大多數兒童癌症治癒率大幅提高的時候,神經母細胞瘤仍然扮演兒童殺手的角色。神經母細胞瘤在兒童癌症發生率僅次於白血病、腦瘤及淋巴瘤,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資料,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三、四十例新發病之神經母細胞瘤兒童。此腫瘤之臨床特性多樣化,根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研究,依染色體及神經生長激素受體的不同,神經母細胞瘤至少可分為三型。另外,對於神經母細胞瘤免疫學研究也有一些進展,如發現神經母細胞瘤細胞表達多種可被體液及細胞免疫所認知之腫瘤抗原(如disialogangliosid及MAGE、BAGE)。如何將近年來神經母細胞瘤的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研究知識,落實於改善神經母細胞瘤兒童之照顧及治療,是兒童癌症醫護人員的一項課題與挑戰。

(現階段治療)
雖然近年來對於神經母細胞瘤的分子生物學機轉有深入認識,並能夠應用此種技術對神經母細胞瘤作分類及預後之分析,惟目前對於治療神經母細胞瘤,主要仍根據臨床分期而給予不同方式之治療,茲介紹如下:

第一、二期神經母細胞瘤
此種腫瘤乃侷限於原發部位或僅包含緊鄰原發部位之淋巴腺,病童大多數只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即可,有脊髓壓迫者可加上放射線治療。惟美國兒童癌症小組最近的研究指出,第二期神經母細胞瘤病童如符合下列兩個條件:(一)其年齡大於兩歲或腫瘤細胞有MYCN基因異常放大的現象、(二)腫瘤組織病理屬於預後不良或淋巴腺有轉移者,其惡化之機率較高。該研究發現,治療第一、二期神經母細胞瘤之無病存活率為93%、81%,即使復發者再施以手術或加上其他療法仍然有八成八的治癒率。

第四S期神經母細胞瘤
此期腫瘤發生於嬰兒,指原發部位屬於第一、第二期,但已發生轉移,只不過轉移部位侷限於骨髓、肝臟及皮膚,病童半數以上以支持性治療即可痊癒,惟部分病童會在發病初期死亡,死亡原因多為嚴重肝臟腫脹造成呼吸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固病變等,三個月內罹患四S期神經母細胞瘤者較易發生此併發症。因此,部分病童仍須接受低劑量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第三、四期神經母細胞瘤
此種腫瘤為原發部位範圍廣泛無法手術切除者,包括過中線對側之淋巴腺,或轉移至骨頭、骨髓、肝臟、遠處淋巴腺、肺臟、皮膚及中樞神經系統等。此期病童在神經母細胞瘤中是最難治療的,不幸又是神經母細胞瘤中最常見者,其療程一般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誘導期,主要目標是儘量將腫瘤減少至最低量;第二階段是鞏固期,再進一步希望將腫瘤細胞清除或減少至最微量;此二階段主要依靠所謂之複合式治療,亦即包括化學治療、手術及放射線治療來達成,甚至於針對此期之高危險群族,應用高劑量治療合併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於第二階段的鞏固期。所謂的高危險族群指的是第四期腫瘤且發病時大於一歲、腫瘤MYCN基因放大等;應用此二階段療法,大約可使百分之三十的病童長期存活。

(未來治療展望)
近年來對於神經母細胞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研究知識,已經逐步進入臨床應用的階段,例如新療法較傳統療法對神經母細胞瘤細胞有更高的特異性,其治療機轉包括誘導分化、激發抗癌免疫力、促進癌細胞凋亡、破壞癌細胞養分供輸之血管等等,另外所謂第三階段治療的觀念,亦即所謂微量腫瘤治療之引進,將會改善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開發中之新療法種類繁多,包括13-順式維他命誘導分化治療,神經母細胞瘤疫苗,抗GD2抗體及抗體複合物,I131-MIBG等都為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提出一線新的希望。

(結語)
當大多數兒童癌症治癒率大幅提高的時候,神經母細胞瘤在台灣地區每年仍奪走多位兒童的生命,本文探討了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現況與展望,尚有很多發展中之新療法因限於篇幅無法在本文敘述,例如血管生成抑制劑(TNP-470或αvβ3抗體)、新一代維他命甲酸衍生藥物(Fenretinide)等,都是相當有潛力的神經母細胞瘤新療法,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不幸得到神經母細胞瘤的兒童,將得以延續其應該充滿陽光的生命。


 

 

登錄日期:96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