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兒童癌症專輯


 

小兒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 梁德城 主任

  台灣每年新診斷約575例小兒癌症病患,其中白血病約佔40%最為常見。白血病是因為白血球惡性增生所致。急性白血病的特點,是骨髓被同一型的不成熟白血病細胞所佔據;而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雖然不成熟的白血球增加,較成熟的各階段白血球也多。小兒白血病當中,97%是急性,慢性的較少見。白血病細胞源自淋巴球系的,稱為淋巴性白血病;而源自其他白血球系的,稱為非淋巴性(或骨髓性)白血病。小兒急性白血病當中,淋巴性約比骨髓性多三倍。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最常見於四歲左右。病童往往因臉色蒼白(貧血)、發燒不退、骨痛(常誤診為關節炎)、出血傾向(尤其小腿點狀出血)、淋巴腺腫大、肝脾腫大、倦怠、食慾差等不適,來看醫師。醫師經由詢問病史、身體檢查,而懷疑有問題時,會抽血檢查血球。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童,呈現以上症狀時,其骨髓細胞70%以上都已經是白血病細胞了,所以其正常的造血功能,也因此大受影響。其血液的血球數目及白血球分類,亦不會完全正常。例如:血紅素(代表紅血球)低,有貧血;血小板也低,容易出血;白血球數的範圍可以很大,可由500至20萬/立方毫米,但正常白血球一般會減少,亦容易引起感染。除了少數病童之白血球數少於兩、三千,其他病人的血液抹片上應會出現白血病細胞,經由顯微鏡檢驗,專家即可發現這些白血病細胞。骨髓針吸檢查非常迅速而安全,抽取少量骨髓液,其檢體含有密度很高的白血病細胞,可用於精確鑑定白血病細胞的特徵,包括形態學、細胞標記(免疫表型)、染色體或基因異常。這些限於白血病細胞的變化,在正常細胞是不會有的;在白血病細胞已被消滅時,就不會出現在骨髓中。釐清白血病細胞具有那些特徵,就能準確地將它分類,給予適當強度的治療,並可預估其療效(即「預後」)。

   預後因素當中,最具決定性的就是治療本身。最有效的治療能治癒最多的病人。診斷時的年紀在一歲以下者,最難治癒,而滿十歲以上的也較難。同時,白血球數在五萬以上的,亦較難治癒。在台灣,以細胞標記來分,10%是T細胞,2%是B細胞,其他是B前驅細胞。近年來已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可以採特殊短期的化學治療,T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可採較強的兩年的治療,其療效都不比一般差。因此,細胞標記雖對決定治療方式很重要,但對預後卻不那麼重要。白血病細胞本身的染色體或基因的某些特定變化,有的表示預後不好,有些卻相反。染色體無結構上的異常,只是數目(正常為46個)比50還多的,其預後很好。開始治療後,白血病細胞愈快由血液或骨髓消失的,其預後愈好。二十多年前以白血病細胞的形態分為L1、2、3三類。由於L1和L2之間分界不太客觀,而L3又幾乎等於B細胞,在今日此種分類方法已不被認為有助於預後的評估。女孩因對治療較敏感,其預後平均比男性好些。近年來,也較傾向於縮短對女性的治療至兩年或兩年半。
關於本症,最重要的觀念是:70%的病童是可以治癒的!依現在的治療而言,由治療開始算起,七年之後若沒復發,就是治癒。治癒的孩子可以像一般人一樣成家立業過生活。它不是遺傳而來,白血病細胞的染色體或基因若有異常,也只限於白血病細胞,它也不會傳染。

   西方先進國家經多年研究,已確立「分群治療」的原則,即根據預後因素,將病人分群,予以輕重適度的治療,以減少副作用和後遺症,同時保有優良的治療成績。除去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因其治療很特別外,其他98%的病童依其預後因素可分為標準危險群、高危險群、極高危險群。至於一歲以下的病嬰,預後最差,近年來先進國家嘗試給予特殊療法,期望能改善其治癒率。在台灣,標準危險群佔45%,高危險群佔28%,極高危險群佔27%(其中T細胞白血病佔10%,嬰孩佔2%,其他15%)。
  治療的效果,自1960年代起,一直有進步,主要是因為對本症的本質瞭解日增、化學藥物的研發(尤其是知道如何搭配、何種劑量最為適當)、中樞神經系統預防性治療、相關醫學的進步,包括抗生素、診斷相關科技、輸血醫學、影像醫學、護理學、放射治療、外科、社會服務、營養學、精神科學、復健醫學...等,以及國際上大規模臨床研究的成果指引了全世界治療的新趨勢。目前,先進國家,本症的治癒率由55%至80%不等。在台灣,本症的治癒率已由三十年前不到30%進步到60%。

   治療一開始是五個星期左右的引導緩解治療,以口服腎上腺皮質素加上數種針劑為治療的主力。腎上腺皮質素是殺死淋巴性白血病細胞很有效的藥物,副作用是臉和驅幹漸漸會虛胖、胃口大增,這些副作用在五週起減藥、停藥後,漸漸會消失,與腎臟病毫無關聯。五週後,檢查骨髓,若白血病細胞已幾近消失,骨髓已將近正常,就是達成「緩解」。病童中有95%左右經此治療可達緩解。接著進行不可或缺之鞏固治療,用與引導緩解不同的藥物組合來打擊殘餘的少數白血病細胞,以求鞏固緩解狀態。之後,再給予類似初時引導緩解的藥物作「再次引導緩解」,更可提高治癒率。有的先進國家甚至給予兩次「再次引導」,看療效是否會更好。近年來治療的準則,是儘早給予強的治療,經引導緩解、鞏固治療、再次引導緩解等,在治療的初期就儘量消滅白血病細胞至最少量。最後,進入維持療法(繼續療法),治療已變得輕鬆。另外,由於發病時腦膜多少已被白血病細胞所侵犯,雖只有不到10%的孩童可由腦脊髓液診斷為中樞神經系白血病,對所有病童均須給予預防性治療,並且愈早愈好。以細針經髓鞘內注射化學藥物,成效很好。但對較高危險群的病童,有時還須在幾次注射之後,再加上少量顱部放射治療,以完成這方面的治療。本症病童有部份會治療失敗,大多是因白血病復發後無法控制,有些是因嚴重感染,少數因其他併發症,或因白血病一開始即未能獲得緩解所致。復發的部位最多為骨髓,其次為中樞神經系,偶而可見於睪丸;有時候復發部位不止一處。凡是在治療完成後才復發的,預後較好;在治療不到一年半就復發的,預後特別差,若能再次獲得緩解,應考慮接受異體骨髓移植。初診斷時,約9%的病童,其白血病細胞有預後特別差的染色體或基因異常,若能獲得緩解,也可考慮骨髓移植。除此之外,不應立即作骨髓移植。

  治療本症,需要合作無間的醫療專業團隊,更需要家長的充分瞭解和配合。團隊努力的方向之一,是不要使家長誤信偏方,甚至因此延誤或放棄有效的治療。家長應受到團隊的指引和心理支持,懂得照顧病童,減少病童受到危險侵害的機會,醫療團隊和家長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就是:治癒病童!

 

 

登錄日期:96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