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 癌症新探 >攝護腺癌專輯
|
攝護腺癌之放射線治療 高雄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 梁雲主任 在台灣攝護腺癌的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於1998年統計,攝護腺癌已佔男性癌症十大死因的第九位;好發年齡大多在65~75歲之間。我們觀察居住地區與死亡率的關係,發現居住在都市患者之死亡率較住在鄉下(包括山地)患者為高。 台灣攝護腺癌最常見的症狀是排尿困難、排尿後尿液滴落,解尿疼痛、甚至有血尿等症狀。通常以傳統的肛門指診診斷,若發現前列腺有硬塊,即初步懷疑有攝護腺癌的可能,再測定患者血液中的攝護腺特定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簡稱PSA)濃度,如有上升現象,便可作為診斷惡性的進一步依據,接著再以直腸超音波引導做切片,以獲得確切病理診斷。 經診斷為惡性攝護腺癌後便要考慮其治療的方向,以免延誤病情。手術切除、放射線照射、服用荷爾蒙,都是攝護腺癌治療的可用方法。但在美國,有愈來愈多攝護腺癌病患傾向接受放射線照射治療;因現今傳媒發達,民眾在更容易從媒體或網路獲得醫療資訊下,得知選擇以放射線治療,從療效與副作用的角度來看,均有滿意的結果。本文著重於探討攝護腺癌放射治療的方法與過程,使讀者更瞭解此治療效益。 (I)根治性體外放射治療:患者並沒有接受手術,純粹使用放射治療做體外照射。現今放射治療部門大多採用三度空間隨形放射技術。首先,病患需接受按照其體形而製作的骨盆腔固定模具,可減少病患在接受精準照射時移動身體的機率,以增加治療的準確性。然後,病患接受以電腦斷層掃描的模擬定位,醫師取得骨盆腔的影像與身體相對中心點位置,再將影像傳輸入三度空間電腦治療計劃系統,從電腦中勾劃出腫瘤在每個影像中的位置,並相對劃出鄰近重要器官的位置。再請醫學物理師根據醫囑所示,設計出照射的途徑與角度,務求達到增加腫瘤照射劑量,以減少鄰近正常器官照射傷害為大原則。接著請醫師做最後評估,以劑量體積評量圖,分析攝護腺腫瘤、直腸、膀胱等接受之劑量,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設計。通常治療的照野大多在4~6個左右,每個照野有其獨立的照射形狀,總合起來可順著攝護腺的形狀來照射。療程約需7~8週,每週治療五天,每天治療時間需10~15分鐘,總共約在65~75格雷之放射劑量。根據文獻報告以此治療,可使8到9成病患之PSA值恢復正常以內(≦1ng/ml)。 (II)手術後體外放射治療 (III)組織插種近接放射治療 (IV)姑息性放射治療 副作用 總括而言,放射治療已慢慢成為治療攝護腺癌的主流,在治療上,沒有年齡的限制,也沒有全身麻醉上的危險問題等。它不單只兼顧到病患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如性能力的保留,小便的順暢,更可有效地控制此惡性疾病,減少其復發及轉移之機會。 |
|
|
登錄日期:95年11月1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