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皮膚癌專輯


 

認識大腸癌     

仁愛醫院 黃明哲 主任

  大腸是人體吸收水份,排泄食物殘渣的器官。大腸癌的發生與飲食的內容方式之間,有相當大的關聯。一般認為動物脂肪與肉類的過度攝食,將引起腸道內厭氧菌的增生,將糞便中所含正常的膽酸轉變成致癌物質;而富含大量纖維質的食物,則可加速腸道中糞便的排空,減少大腸黏膜與致癌物質接觸的時間。近年來國人生活水準提昇、飲食西化,講究精緻美食,親膏脂而遠纖維,可能就是大腸癌罹患率逐年增加的一大原因。除了飲食外,大腸癌的發生與遺傳也有關係,四分之一的大腸癌患者有家族史,依遺傳關聯可分為家族性息肉病,與非家族性息肉病二大類。家族性息肉病為一顯性遺傳,患者大腸內長滿千百個難以數計的息肉,每一個都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如果不施行全大腸切除術,那麼在四十歲之前幾乎所有此類患者,都將罹患大腸癌。此類病患及其子女皆須定期追蹤,接受內視鏡或放射性鋇劑造影之檢查。非家族性息肉症的大腸癌患者,一部分亦有遺傳的傾向,有高達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故其家屬亦應接受密集的篩檢。

   一般發生於大腸的息肉分為增殖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幼年型息肉(Hamartomatous polyp;juvenile polyp)及腺瘤型息肉(adenomatous),只有少於百分之一的腺瘤型息肉會轉變成大腸癌,而且腺瘤型息肉一般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才會長成臨床上明顯的息肉,所以病人接受大腸鏡的檢查,以每三年一次的頻率即可。
至於如何早期發現大腸癌的病患呢?一般常用的篩檢方法有肛門指診法及大便潛血反應兩種。肛門指診法對於四十歲以上的病人乃例行性的檢查,目的在發現直腸的腫瘤。而大便潛血反應試驗,則由於惡性腫瘤乃間歇性的出血,有百分之三十五到五十的大腸癌病人為陰性反應;而陽性反應亦有可能為其他良性息肉所引起。然而只要大便潛血反應為陽性,病人就應該接受進一步的詳細檢查。

   至於大腸癌病人的臨床徵狀,則依腫瘤所在解剖位置之不同而有所差別。發生於右側盲腸及升結腸的大腸癌,經常是以不自覺地慢性失血、貧血、倦怠感來表現;而發生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的大腸癌,則造成腸阻塞甚至破裂;發生於降結腸到直腸的大腸癌,病人常有血便、裡急後重、以及大便變細等現象。所以不明原因的貧血,排便習慣的改變,都是提醒您,小心您的大腸!是否該到醫院做個檢查了。
大腸癌的治療以外科切除為主,放射及化療為輔。癌症侵襲腸管的深度,淋巴結擴散與否以及有無肝臟等處的轉移,這些因素決定了病人的預後,腫瘤科醫師通常以淋巴結轉移與否做為是否應該術後投予化學治療之依據。這類第三期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經過每週一次或每月一次的化學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大腸癌的復發及轉移。近年來,數種治療大腸癌的新藥已被開發出來,例如已被衛生署核准使用的CPT-11(Irinotecan)、Capecitabine(Xeloda);仍在臨床試驗階段的Routitrexed(Tomudex)、Oxaliplatin等藥物;這些藥物為將來更有效地治療大腸癌提供一線曙光。此外,手術後的定期追蹤極為重要,因為一﹒若能早期偵測大腸癌的肝轉移,並予有效的外科切除,約四分之一的患者還能有長期的存活。二﹒除了治療復發的腫瘤之外,這些病人由於體質或遺傳之故,仍然有百分之三到五的機率,罹患另一個新的大腸癌。
  以上淺談大腸癌的預防、診斷及治療。任何疾病都是一樣,預防重於治療,早期診斷,及早治療。大腸癌也不例外。在此提醒大眾,了解大腸癌的起因,防患未然,大家一起努力防治大腸癌。

 

 

登錄日期:9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