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皮膚癌專輯


 

書摘 -----「假如我死時,你不在身旁」   

                     陳明翰

十四年前,著名的精神醫師,亦是社區諮詢領域的先驅(訓練非職業的諮詢人員)班、魏尼傑博士聽到作者想建一個以佛教為中心的安養院時,說道:「不要叫做臨終者之家,那樣我不會來,稱它為生活者之家,我就會來。」受到鼓勵的克莉斯汀於斯協助創辦了聖克魯茲安寧院,也在歐美等地教授臨終關懷的訓練課程。而總結她這些年來的努力,她完成了這本由宗教觀點出發,帶慈悲心看待「死亡」的書,……。

書名:「假如我死時,你不在身旁」
作者:克莉斯汀.龍雅可。   譯者:陳琴富
出版者: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一九九九年十月

  「我們必須信仰上帝,因為我們必須為死亡找個解釋的理由」,人們總以為親人會永遠在身旁。所以很少珍惜他們或全心關注他們,直到親人生病了,才警覺自己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時間與機會。面對「死亡」,要麼,你自怨自恨,認為已從上帝的恩寵中摔下,要麼,你鼓舞自己去凝視死亡的鏡子,積極尋找和實踐生命的真實意義──自己的一生已有成就,絕不致於兩手空空的面對死亡。即:「覺照自我並接納自己、與他人真誠對話、決定一正面的成長方向」,之後,你才能學到如何為「死亡」做準備。

本書除了將病人的心聲及心願寫出外,更將病人家屬的心理及通常會做的偽裝反應,不管是大人或小孩,皆有條理的分析出來;雖然她大部分論點是基於佛教的教義而來,但她也誠摯的呼籲那些在某些層面不適用的宗教信仰者,不要介意,只單就有幫助的部份,以自己的信仰方式來研習生死觀,因為無論是生或死,為親人布施並誠摯的祈禱,將為親人帶來加持、祝福與恩典,而當你祈求眾生離苦得樂時,記得也為自己祈求,否則便不是慈悲的修行方式,一個懂得反思自己的人,才有資格為他人提供服務。能時時以死亡的鏡子觀照人生的人,更能夠每天都抱持感恩的心迎接每個人。

本書之第三章:「臨終需求」,乃作者多年來傾聽臨終者的心聲,所寫出來的金玉良言,也算是全書之精華所在,了解病人的心理過程,你就自然懂得如何去幫助他走完人生的旅程,於你,於他將毫無遺憾-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請別擔心也不必感到遺憾,有時你的出現對我是一種安慰,有時卻會障礙我的離去。如果你想對我說什麼或做什麼,請早,那樣在我不預期地突然撒手時,你不會有遺憾,當你獲知我已離開人世時,請萬緣放下。記住,我感激你為我做的一切,我最需要的是你的慈悲及真摯的祈禱,祝福我,讓我安心地走──。

要讓逝者能安心的走,就必需讓病人瞭解自己的狀況,因為這樣他才能為自己的餘生做安排,也可以為他走前先替家人做好準備,許多病人家屬擔心病人無法承受知道自己已瀕臨死亡的事實而刻意的要求醫師、護士隱瞞病情,結果病人常於最後抱憾而終,家屬的善意反變成惡意了,這是近年來醫生們主張應漸進式的告知病人實情之主因。因為病人也有「知」的權利。

因為作者歷經喪夫之痛,所以切身瞭解哀莫大於心死的經驗,在「治療喪親之痛」一章中,便將此歷程娓娓道來,探索喪親者內心的感受而後思考幫助他們走出哀傷的環境,使他們能夠繼續放下的歷程。同時教導朋友們如何在旁隨時伸出友誼之手和親身參與和喪親者同在,以協助他們打破孤寂。
這本書是要仔細品味的,不只可獲得如何對待病人及喪親者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會讓你瞭解生與死的問題,促使你檢修對己待人之道,值得推薦。

 

 

登錄日期:9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