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死觀
如果說創造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我們每一期生命的目的和喜悅,那正確的心態與勇敢地面對死亡的挑戰,可說是我們對生命的終極關懷。
對於生命,我們一般人皆投以無限的期待,但另一端的死亡,多數人卻避而不談,或不予關心。這是不明生命大體的人生態度。一棵綠葉茂然的大樹,人們不能忽略其枯黃落葉也是它生命中的一部份。
“生死”做為這現象界中自然生滅的過程,一直是宗教最重要的課題。今就佛教來談談。世尊最初捨棄一切榮華富貴,乃至皇位,就是要對生命的苦難尋求一個圓滿的答案和解決方法。他看到了人生的老病死苦與修行者的超脫。他不斷思惟:是否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若我還繼續這樣的生活,當老病死的大限來臨時,我將如何面對?我如何才能超脫這些呢?如何協助他人呢?這些大疑團,始終是推動著他不斷探索的最大動力。在他三十五歲那年,終於悟得甚深的「緣起法」而澈覺宇宙的真象;直至八十歲圓寂入滅為止,他不曾間斷的宣揚解脫之道。
緣起法顯示出宇宙萬法生滅變異的關係,也顯示出人生苦樂的來源。傅偉勳教授曾說過,「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說盡佛教的存在意義。憨山大師在《夢遊集》中有說:「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在這點上,佛陀的教言很值得我們參考。傅教授認為,佛教是一種獨特的智慧的宗教,而不是解決政治社會經濟等等世俗苦患的萬靈丹;它的終極關懷是在探索「苦」的根源,拔除這個根源,藉以徹底解決單獨實存的「生死大事」。世尊既不靠天啟,也不依任何傳統,傳靠自己的洞見慧識與內省工夫,建立第二「集」諦(四聖諦)的十二因緣之說。
佛教面對死亡,是要超越它,並不是“征服“它。佛陀說:「一切都是無常的」。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一切都在隨時遷流。但也因為「無常」,不好的事情也有機會改善,因此,生命無處不是轉機。我們之所以被病苦杻得不能動彈,是因為我們還太在意這肉身,心中還有太多的不甘與瞋恨,我們尚把這些看得很實在。所以,就無法自在了。
“死亡”並非是我們所想像中的那樣可怕。我們之所以會對死亡感到恐懼,是對它的真相的不瞭解,然後不斷的加以臆測。我們要協助絕症患者建立信心,佛教的經典中也說道:「十念也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具備足夠的信心,堅強的願力,還有不斷精進的稱佛名號。一切的轉機就在當下的用功,而這病患之軀正是成就佛道的莊嚴道場。
鄭石岩教授曾去醫院探望一位絕症患者,並協助他再次活出莊嚴的生命的感人故事,今特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不久前,我去醫院探望一位絕症患者。他是一位佛門弟子,但顯然已被病痛折磨得忘了自己平常參學的的智慧。他那愴茫無望的眼神,加上無奈木然的表情,配上病痛的軀體,表現出一幅壞苦或苦苦的處境。經過幾次談,當我們觸及到那「不生不滅」的話題時,他的眼神一亮,閃過希望的光芒。他發現往生極樂淨土的大願。
我對他說:「要安心念佛,躺在病榻不能行動就是閉關,含辛茹苦就是修行,子女不常在身邊反而清淨,孱弱的身軀是莊嚴的辦道場,醫院是金碧輝煌的寺宇。你要好好修行,好好念佛。七日念佛可以往生,何況你不只七日壽命呀。」
後來我看到他真的承擔了病痛。他轉動了病苦成為莊嚴的生命之歌。他知道再活不久,但卻知道珍惜死前的現成,他的精神生活改觀了。他不久就要死,但他將為莊嚴的往生而活下去,在病痛中看出新機。』
死亡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而生命的開始也自然地趨向死亡。這是宇宙生命的自然現象,而透過對於生命整體的瞭解,我們將更懂得珍惜,也更知曉生命的終極意義、責任和人性中的慈悲與智慧內涵。
釋慧湧撰
29.0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