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 癌症新探 > 鼻咽癌專輯
|
「病人狂想曲」: 書名:「病人狂想曲」 本書作者安納托在他的父親因癌症而去世後十九年,得知自己亦罹患了轉移性攝護腺癌,使得終其一生思考死亡與疾病的相關問題的他,將心之所思躍動為紙筆之間,最後他沒有打敗癌症,但是他卻在人生及寫作上贏得了勝利。 書中,他鼓勵病人得知生命將要結束,不要掩耳轉身,而要直視之,時間不再無香無臭,一切的一切都不再平淡輕緩,生活本身就有期限,應以即將就死之心,珍惜活著的每一刻。沮喪是最糟的藥,活著已是永恆的高潮。病患應多想想在有限的日子裡如何過得充實美滿,想通這點,你多半就能接納你的病,多關心自己,活得精采,病遂成為你的一部分,你可擁有它、主宰它,而不必責怪任何事物。 書中,他亦對醫病關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極具意義。他所求於醫生的是什麼?他希望醫生能仔細審視病況,在用藥上多推敲、再斟酌,醫生不應只是個醫生,他除了醫人的身體,也應能治療人的靈魂,他應瞭解病人在表面的開朗下,其實受著「自創世以來及摔之不去的恐慌」,因為病人最想從別人處得到的不是愛,而是真切了解他的處境。醫生沒理由愛病人,甚至陪病人受苦,但他如能靜心專注在病情上五分鐘,每個病人所得到的安慰何其之大?不僅自己說話,醫生也應鼓勵病人像放血一般把話說出來,病人的心情才不會像積存體內的熱或危險體液,鬱積不出,因為醫生是病人在那陌生的國度中惟一的熟人。作者認為敞開胸懷關切病人,醫生只有得、沒有失。而病人如想醫生對他感興趣,就該想辦法讓自己有趣些,與醫生建立良好醫病關係。不可向疾病投降!刮鬍子,梳頭髮,打扮整齊,保持衝勁,不要退縮。將死之人得決定他做人要多圓滑。 在病中札記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先生不息的熱力,他勸告所有病者,為自己建立風格、建立特色,作者開自己的病的玩笑,他蔑視它,讓它變成不過是一生故事中的一個角色而已;他更建議病者,以發明或想像或回憶的方式,維持欲望生生不息,好讓自己活下去。狂想於病人是有益的,作者放縱狂想,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傑傲不馴的。寫作對作者而言,是與病對抗的工具,癌必須先通過他的個性、人格,才攫得住他。另外,作者亦提及最近常被討論的話題─尊嚴的死,他認為瀕死病人不應以醫療器械硬留他多活幾天,因為那是一種褻瀆,應使他照自己的方式死,讓病患做好最後的安排,自然死亡,找出生病的任何意義,都比沒意義要好。 本書作者除了以自身的疾病探討種種人生問題外,還將自己仔細觀看父親自病至死的過程寫了下來,這經歷讓他深刻瞭解死亡,尤其自己又在廿七年後罹癌,更使得他心思敏銳、集中,「醉」在病中。一本好書,值得一再觀賞,作者一再強調自己並不「勇敢」,但我們由他的寫作,窺視其心理歷程,卻看不到事實陰暗面,反而直接、肯定地提供許多寶貴的想法、觀念給生病了及沒生病的眾生,除了叫他「勇者」外,我們還能怎麼稱呼他?生命不就是由這一點一滴的「悸動」才更顯得有意義?謝謝你,安納托、卜若雅,你真的為我們上了一堂寶貴的人生課題。 我們基金會的原始董事之一─張公鎬洺先生,不幸於八十八年七月廿二日病逝。張先生白手起家,以堅毅不拔、刻苦耐勞之個性,奠定了工具機事業的基礎,民國八十七年,他雖已身體違和,卻仍具雄心鬥志,率公司幹部遠至美國、日本考察,八十八年還開發了高速小龍門加工中心機,陸續在台北、美國、巴黎機展,深獲好評,為國爭光。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永保一顆赤子之心,不只事業有成,還非常熱衷社會公益,只要力之所及,必全力以赴,經常不具名濟助貧困家庭、無依老人,並積極參與會務與募款工作,提供不少寶貴的意見,欣見本基金會日益茁壯。如此我們痛失了這麼一位亦師亦友的董事,心裡之難過,實非筆墨可形容,張先生雖已仙逝,但他無可否認的,以成就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在此謹向他致最深的敬意與謝意,他的精神永存我們心中。 |
|
|
登錄日期:95年7月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