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民總醫院 核子醫學部 劉仁賢主任
正子斷層掃瞄 (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以下簡稱PET
) 問世於1970年代,開始時主要以研究為主,近五年來,由於正子掃瞄儀的性能及PET檢查藥物之供應大幅改善,快速累積的臨床經驗證實PET在腫瘤、心臟病及神經精神疾病的診斷,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已逐漸成為臨床上一個重要的診斷工具。
PET掃瞄檢查流程
以FDG全身掃瞄
FDG全身掃瞄主要用於腫瘤檢查。檢查前病患應禁食至少6小時,血糖不要超過120mg/dl。約5至10毫居里(mCi)的FDG經靜脈注射後,受檢者應靜躺休息45分鐘,俾便FDG在腫瘤內能充分聚積,在正常組織中能充分排除,並經由腎臟、膀胱排泄,45分時間到,解完尿後,即可躺上掃瞄台,進行檢查,一般自頭部掃瞄至大腿上三分之一約需一小時。為減少體組織對加馬射線減弱效應(attenuation
effect)的影響,通常會以Ge-68射源另作穿透掃瞄(transmission),校正組織減弱效應,需另加約15至30分鐘檢查時間。掃瞄完畢,即可進行斷層影像重組與分析。如有需要,可測定病灶對FDG的吸收率,如:標準攝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簡稱SUV)。為針對特定器官的病灶(如肺腫塊)作良、惡性鑑別診斷,可另加作局部掃瞄,檢查時間約20分鐘。
PET影像分析與影像處理
PET影像資料如配合動脈血中正子同位素藥物濃度資料以代謝模式加以運算,可求得單位組織代謝速率,例如:使用FDG可測得每單位組織每分鐘代謝多少分子的葡萄糖,使用15O-水可測定每單位組織的血流、血量等。不過這些測定需連續抽取動脈血化驗,比較麻煩,只用於研究,較少用於臨床。臨床多採用標準攝取值(SUV)或簡單的病灶與正常組織放射活性比。由於PET影像主要提供代謝功能影像,判讀時可能需要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參考病灶及器官之相關位置。目視判讀是最常用的方法,但以影像融合方式將解剖結構之影像與PET功能影像結合,更能精確地顯示出異常病灶的位置及代謝異常的程度。目前已有儀器廠將CT與PET結合,可更方便快速地提供融合影像。
PET檢查的輻射劑量
以FDG為例,一次檢查的輻射劑量約為705毫侖目(mrem),15O-水及13N-NH3更少,在150至250mrem之譜。此劑量大約相當於上腸胃道X光檢查(500-700mrem),比CT檢查(約在2000-4000mrem)為少。因正子同位素半衰期短,所以輻射劑量相對較低,不會造成人體的傷害。
非常有用
1. 懷疑腫瘤復發,但解剖影像檢查(如CT,MRI)無法確切診斷者,例如:原發性腦瘤、大腸直腸癌、骨盆腔癌、頭頸癌、肺癌、乳癌、淋巴癌、黑色素癌等。
2. 治療後之殘餘腫塊,解剖影像檢查無法確切診斷是否為惡性者,例如:縱膈腔之淋巴癌及腹腔之惡性畸形瘤。
3. 區分良惡性肺結節,尤其是解剖影像學檢查無法確認良惡性及不適合作組織切片檢查或組織切片檢查亦無法確認良惡性者。
4. 肺癌手術前之分期,尤其是CT檢查無法確切分期者。
5. 鑑別良性與惡性胰臟腫塊。
6. 大腸直腸癌復發後之再分期。
7. 黑色素癌復發後之再分期。
有用
1. 原發黑色素癌分期(Clark 4及5 level)。
2. 乳癌治療後臂神經叢之病灶(區分輻射效應及癌細胞擴散)。
3. 頭頸部癌局部轉移,臨床及解剖影像檢查無法確定者。
4. 分化良好甲狀腺癌,手術治療後腫瘤標誌(甲狀腺球蛋白)仍高常,且131I掃描等一般檢查無法發現病灶者。
5. 何杰金氏病與非何杰金氏病淋巴癌之臨床分期。
6. 切除腫瘤前監測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之療效。
7. 尋找來源不明癌病之源頭。
8. 食道癌分期。
9. 乳癌腋下淋巴結轉移之偵測。
可能有用
1. 骨Paget氏病懷疑發生類肉瘤變化。
2. 解剖影像檢查無法確認癌病之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療效時。
3. 何杰金氏症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接受化療或放療後,腫瘤緩解之評估。
4. 軟組織類肉瘤之診斷分期。
5. 確定骨盆腔癌局部侵犯的範圍。
6. 鑑別骨病灶之良惡性,尤其是解剖影像診斷無法確定者。
PET掃瞄的臨床應用
PET的臨床用途,在腫瘤方面,包括肺癌、大腸直腸癌、淋巴癌、黑色素癌、乳癌、頭頸癌、骨骼肌肉癌病、腦瘤、甲狀腺癌、卵巢癌、胰臟癌等癌病之診斷、臨床分期、療效評估及預後追蹤再評估。在心臟疾病方面,主要是診斷冠心症,及評估心肌存活與接受血管擴張術或血管繞道術之可行性評估,及心臟功能恢復之預後評量。神經疾病方面主要應用於癲癇病灶之診斷、癡呆症鑑別診斷及腦中風診斷與功能評估。目前美國醫療保險只給付部份項目,我國則尚未給付,需自費檢查,有待爭取健保給付,嘉惠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