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 癌症新探 >胃癌專輯
|
胃癌愈來愈少了!真的嗎? 長庚紀念醫院 血液腫瘤科 王正旭主任 胃癌是台灣地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生署公佈台灣地區癌症登錄年報的資料顯示,國內所有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因中,胃癌的排名始終維持在前五名以內。在目前生活水準迅速提升和疾病診斷工具十分普及情況下,台灣地區死於胃癌的民眾減少了嗎?我們能讓胃癌的發生率愈來愈少嗎?本文希望透過本土的數據來回答這個問題。也希望透過對致病因子的了解,來探討如何減低胃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關於台灣地區近幾年來胃癌的死亡人數和死亡率的統計請參考表1。台灣地區歷年男性每十萬人口死亡率請參考表2。 表1 台灣地區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的統計
資料來源:衛生署台灣地區癌症登錄年報(從衛生署網頁取得) 表2 台灣地區歷年男性每十萬人口死亡率
資料來源:衛生署台灣地區癌症登錄年報(從衛生署網頁取得) 從以上資料顯示台灣胃癌死亡率並沒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即使到了80年代,每年仍有超過2000人死於胃癌。雖然缺少完整的數據參考,以表2推估台灣地區胃癌的發生率恐怕也沒有明顯下降的趨勢。美國的統計資料則發現,1980年代胃癌的發生率是1930年代的四分之一,據推測可能和飲食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冰箱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台灣地區自民國50年代末才開始廣泛使用冰箱和冷凍食品,所以可能還要十年左右,胃癌的發生率才會明顯下降。 反觀日本的情形,日本是胃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雖然日本早已進入工業化社會,但是因為飲食習慣改變不多,所以發生率仍然偏高。然而其胃癌死亡率卻也逐年下降中,這種死亡率的下降和早期胃癌診斷率提高有密切關聯。 雖然引起胃癌的真正原因還不清楚,但從研究資料顯示,有些危險因子的存在容易導致胃癌的發生。這些危險因子包括遺傳、生活環境以及飲食習慣等。根據研究,家族內有血親罹患胃癌時,其他成員得胃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2到3倍,不過這項結論仍有爭議,因為這些人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可能很相近,所以得癌機會比較高。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了解,胃癌的形成和飲食習慣及食物保存方式有極為密切的關係。以飲食習慣而言,喜歡食用燻烤食物、燒烤肉品、或醬菜鹹魚等醃漬的人,胃癌的發生率會比較高。若是同時又抽煙喝酒,其危險比率更大。相反的,多吃新鮮蔬果,多喝鮮奶,致癌率會下降。至於食物的保存方式也有很大的影響,食物經鹽醃或煙燻後,往往會產生大量硝酸鹽衍生物,再經由胃內的細菌如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會將其還原成致癌力很強的亞硝酸鹽,胃粘膜經長期刺激後,胃癌於焉形成。而低溫可以抑制硝酸鹽轉變成亞硝酸鹽,所以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美國在1930年代冰箱發明後,改變食物保存方式,使得胃癌發生率急劇下降的原因之一。 另外有文獻報告,曾經因為消化性潰瘍或其他疾病而接受胃部分切除手術的人, 容易在胃腸接口處發生癌變,特別稱之為殘胃癌。其致病原因一般認為和膽汁回流刺激胃粘膜有關。從胃切除到發生胃癌的潛伏期,從5到40年不等,平均約為18年,所以做過胃切除的民眾要留意這個問題。 日本因為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高居世界首位,因而擬定因應計畫,以X光攝影和內視鏡做全國性的篩檢,結果診斷出早期胃癌的比例從1960年代的10%提升到1980年代的60%,胃癌的死亡率也因而逐年下降,當然所花費的醫療費用也相當可觀。至於台灣地區,目前早期胃癌的診斷比例仍不足30%,大部分病人診斷時已經到了嚴重階段,所以存活率難有突破性的進步。但是如欲效法日本施行全國性篩檢,因為發生率不若日本那麼高,所以較不具經濟效益。 綜合以上說明大家可以了解,其實目前台灣地區的胃癌在發生率和死亡率還沒有到愈來愈少的時候。如果真正想要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就得從初級預防開始做起,也就是要從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著手,減少致癌物質對胃的刺激,胃癌的發生率自然可逐年下降。其次加強次級預防,也就是針對高危險群民眾施行篩檢計畫,以期提高早期發現癌症的比率,增加治癒率,如此死於胃癌的人就會愈來愈少了。 |
|
|||||||||||||||||||||||||||||||||||||||||
|
登錄日期:96年3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