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 癌症新探 >胃癌專輯
|
早期胃癌不用開刀,談內視鏡切除術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內科部家醫科 林光洋醫師 內視鏡依照胃黏膜之型態、顏色變化及生檢來診斷胃疾病,進行性胃癌因具典型的型態,相對於早期胃癌之診斷相當容易。因而早期胃癌除傳統電子內視鏡外,有時借助於價廉實惠的活體染色法(chromoscopy)。利用色素直接被細胞吸收或對細胞的產物發生反應與病變區作鑑別診斷,幫忙確認表層病變的可能性質、範圍,以及是單一或多發病灶,再進一步用內視鏡超音波探測可能的範圍及深度,觀察是否有鄰近淋巴結轉移。 拜科技的進展、各類軟硬體的開發,傳統內視鏡檢查已發展幾近數位化,除資料和影像的儲存、列印、傳輸、分析統計等必要功能外,對影像亦有嚴格的要求,使胃腸道病變的診斷更容易、更精確,幾乎可完全掌握病變的侵犯範圍,以提供多元化的治療。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要根除早期癌,首要作正確的診斷,再來相當倚賴操作者的個人技術,也需團隊的合作及完善的設備。有機會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之早期惡性病變往往是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者,需有適當的切除標本來作癌期別的正確判斷,以利進一步評估,追蹤或開刀切除。 早期胃癌施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的條件包括:未發現淋巴轉移分化良好之黏膜層腺癌。小於二公分之表面突出型。凹陷型,小於一公分且無潰瘍或瘢痕。 內視鏡室日常施行的瘜肉切除術是典型的將電轉換成熱能以破壞組織的電灼術,推廣應用於EMR,只要內視鏡能到達的上下消化道,幾乎皆可應用之.因病灶範圍、大小、深度、多發性各異,施行電切次數可分:?一次全切;P時段分次切; ?不同時段切;三種。 因病變位置、大小、深淺不一,實際操作上有困難,所以有各種改良的技巧以應付不同的狀況,例如前端附加透明套管加上負壓。有的病灶因底部較廣,可先用可分離式套圈,先結紮後再電切全層,避免主要的合併症如出血或穿孔。電切後產生的潰瘍通常需作治療,如利用黏膜保護劑、氫離子拮抗劑、質子幫浦抑制劑等。 至於切端是否有殘餘癌組織?因電灼產生的熱效應,判斷時應特別小心。完全切除的病人需每年定期檢查,不完全切除的病人,要小心翼翼的每三個月檢查一次,統計結果如下: |
|
|
登錄日期:96年3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