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胃癌專輯


 

早期胃癌不用開刀,談內視鏡切除術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內科部家醫科 林光洋醫師

內視鏡依照胃黏膜之型態、顏色變化及生檢來診斷胃疾病,進行性胃癌因具典型的型態,相對於早期胃癌之診斷相當容易。因而早期胃癌除傳統電子內視鏡外,有時借助於價廉實惠的活體染色法(chromoscopy)。利用色素直接被細胞吸收或對細胞的產物發生反應與病變區作鑑別診斷,幫忙確認表層病變的可能性質、範圍,以及是單一或多發病灶,再進一步用內視鏡超音波探測可能的範圍及深度,觀察是否有鄰近淋巴結轉移。

拜科技的進展、各類軟硬體的開發,傳統內視鏡檢查已發展幾近數位化,除資料和影像的儲存、列印、傳輸、分析統計等必要功能外,對影像亦有嚴格的要求,使胃腸道病變的診斷更容易、更精確,幾乎可完全掌握病變的侵犯範圍,以提供多元化的治療。
胃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但進行胃全切除、亞全切除術中的合併症或術後的後遺症,多少無可避免。而早期胃癌因癌細胞侷限於黏膜層或僅及黏膜下層,因未到達肌層,而淋巴結轉移的機率少。利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根除早期胃癌,則無需剖腹作胃切除術,同時可減少痛苦及花費。特別對年齡大、合併有嚴重之心肺問題或其他嚴重之內科疾病者,提供了另一種相當可靠的治療方法。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要根除早期癌,首要作正確的診斷,再來相當倚賴操作者的個人技術,也需團隊的合作及完善的設備。有機會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之早期惡性病變往往是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者,需有適當的切除標本來作癌期別的正確判斷,以利進一步評估,追蹤或開刀切除。

早期胃癌施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的條件包括:未發現淋巴轉移分化良好之黏膜層腺癌。小於二公分之表面突出型。凹陷型,小於一公分且無潰瘍或瘢痕。

內視鏡室日常施行的瘜肉切除術是典型的將電轉換成熱能以破壞組織的電灼術,推廣應用於EMR,只要內視鏡能到達的上下消化道,幾乎皆可應用之.因病灶範圍、大小、深度、多發性各異,施行電切次數可分:?一次全切;P時段分次切; ?不同時段切;三種。

因病變位置、大小、深淺不一,實際操作上有困難,所以有各種改良的技巧以應付不同的狀況,例如前端附加透明套管加上負壓。有的病灶因底部較廣,可先用可分離式套圈,先結紮後再電切全層,避免主要的合併症如出血或穿孔。電切後產生的潰瘍通常需作治療,如利用黏膜保護劑、氫離子拮抗劑、質子幫浦抑制劑等。

至於切端是否有殘餘癌組織?因電灼產生的熱效應,判斷時應特別小心。完全切除的病人需每年定期檢查,不完全切除的病人,要小心翼翼的每三個月檢查一次,統計結果如下:
1. 切端疑有癌細胞者則有17%復發率。 2. 若切端確實有癌細胞者:則有高達40-75%的復發率,侵犯深度也往往超過黏膜下層,20%併有淋巴結之轉移。這些復發者有62%在三個月內發生,而且有4.8%為多發性。但是, 殘留癌組織重覆使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雷射、電熱探子等額外處置,則90%還有機會治癒,若合併開刀則有高達96%治癒率。最後的評估需觀察五至十年的存活率。
治癒腫瘤.以早期癌為目標.特別是一些不適合或不願意接受手術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內視鏡黏膜切除術,為病患及醫師提供了另一項根治胃癌的選擇方式。

 

 

登錄日期:96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