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子宮頸癌專輯


 

砷製劑在血液腫瘤的發展

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 血液科暨腫瘤中心 張正雄主任

砷製劑在醫學上之應用,於中國、希臘及羅馬都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傳統中藥之砒石及雄黃都含有砷之成分,根據[本草綱要]及現代中藥之研究記載,砒石含三氧化二砷,有大毒,通常外用於癰疽、瘰?及痔瘡,而雄黃含三硫化二砷,有毒,外用於殺皮膚疥癬諸蟲,並治各種惡瘡及毒蛇咬傷,兩種藥物如要內服都需經特殊泡製以減輕其毒性。而西方國家將之應用於化學治療方面則是於十九及二十世紀初期,即使用Fowler's溶液(含三氧化二砷)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白血球過多症,直到1930年代因慢性長期低劑量使用會產生毒性研究結果被發表,加上陸續採用放射線治療及其它化學藥物,因而放棄了砷之使用。

砷在急性前髓球性白血病之臨床研究:
中國大陸於1970年代末期於哈爾濱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使用所謂「癌靈一號」及「713注射液」於治療急性前髓球性白血病之臨床試驗結果發表之後,於原本用維甲酸治療已有相當大突破之際,又掀起一陣熱潮,隨後經上海、台灣及美國進行類似治療得到相當的試驗結果,而確認三氧化二砷了於急性前髓球性白血病之療效。總結而言,在復發或頑固性病例,以三氧化二砷治療可達52-92﹪之完全緩解率,在未經治療之病例上也有57-73﹪的完全緩解率,和維甲酸之療效相當。
三氧化二砷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痛,噁心,嘔吐,疲倦,心電圖上QTc波延長,水分貯留,週邊神經病變,體重增加,肌肉骨骼酸痛、皮膚反應等,而在使用維甲酸治療急性前髓球性白血病特有的「維甲酸徵候群」也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之發生率。以上這些副作用,通常在停藥後就會消失,或可用藥物來加以治療。

砷的致癌性:
就過去工業或環境污染之研究發現,長期接觸砷與泌尿系統、皮膚及肺的癌症發生有關,至於臨床應用是否會於將來產生續發性癌症,則還無法確定,雖然中國大陸部分之病例已有超過十年之長期存活,但尚未有續發性癌症之報告。

其它非急性前髓球性白血病之臨床研究:
中國大陸曾就惡性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之病例使用三氧化二砷來治療,分別得到48﹪完全緩解率及23﹪球蛋白降低之療效。國內也有少數淋巴瘤之病例使用過。
在細胞株的研究中發現三氧化二砷也對其它的骨髓性白血病或淋巴性白血病細胞株有細胞毒性作用,其它固態腫瘤細胞株包括攝護腺癌、膀胱癌也都有生長抑制及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因此國內外的研究單位或醫學中心,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各式血液腫瘤之治療研究,其中也包括目前治療效果還不盡理想的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

三氧化二砷之作用機轉:
三氧化二砷之抗腫瘤機轉尚未被完全瞭解,但至少已發現它是取決於腫瘤細胞種類及藥物劑量的,基本上和傳統化學治療藥物之作用機轉不太一樣。如在急性前髓球性白血病之治療時它在低濃度時(0.1-0.5μmol/L)有促進分化的作用,而稍高濃度時(0.5-2μmol/L)則有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至於如何促進細胞凋亡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在進行,相信藉著這些研究會找出哪些癌症可以使用它來治療,以及如何使用最適當。

未來的方向:
目前三氧化二砷於急性前髓球性白血病之治療效果已獲確認,因此美國FDA已於去年核准其上市。但就其和維甲酸合併使用及做為第一線用藥孰優孰劣之問題還有待研究。而在其他腫瘤方面,包括給藥方式、哪一種腫瘤較有效、是否可以合併其它抗癌藥物、是否有加成效果等,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來確定。希望就像幾年前它為頑固性或復發性急性前髓球性白血病患者帶來一線生機,未來也能在其它腫瘤的治療上提供另一項選擇。

 

 

登錄日期:96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