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 癌症新探 >子宮頸癌專輯
|
難忘的第一次 中華骨髓關懷協會 常務監事 蕭秀 在整理退休時由辦公室搬回來的雜物中,有一繽紛的包裹內,充滿著骨髓移植病人的賀年卡及相片,其中最顯眼的是印尼來的那位女病人的結婚照,她每年都用工整的英文來信報告近況,直到去年印尼動亂為止;另有香港那位將要結婚的帥哥病人,他在信中向我打聽其他病人的近況,要我代問候美麗的白衣天使;另一張是住在北投的雅玲,在康復多年後,送來訂婚喜餅時,我們一起拍的合照,相片已漸泛黃,目前,她也已為人妻,健康漂亮如昔;苗栗的鄭先生移植後結婚,育有二女的合家歡照;住在南部吳小姐,抱著一對兒子笑開懷的合照,……,不知不覺,我陷入了甜蜜又難忘的 第一次回憶中: 猶記得當年血癌病人的病歷真是薄得可憐,因為他們本來都是健康人,在發病後,卻平均只有3-6個月的活命期,年少者,都成為來不及長大的小孩,壯年者,則都英年早逝,這些結果經常令醫護人員挫折不已。 直到歐美日各國相繼報導骨髓移植治癒白血病患成果時,有一股力量激勵著我們,萌生要克服萬難,「外國能,我們有何不能」的念頭。一群人,在下班後仔細的沙盤演練,從本來的「一無所有」到「萬事皆備」迎接我們的第一個個案,是一位才十歲的小病患。記得當時我負責無菌室內白天的護理工作,清潔維持是確保病患不受感染中,非常重要的護理過程之一,我每天用消毒水消毒病人的電話、病床及擦拭病室的牆壁、跪在地上擦地板,更換消毒床單及照顧病人的生活細節,每個禮拜做一次環境菌落培養。無菌室外,則有我的護理督導及主任醫師幫忙打理及搬運病人所需使用的消毒包。我們是一群志趣相投,目標一致的工作伙伴,誓言要做好這第一次,最後病人共住院86天後,康復回家。 期間,我們這一群醫護人員對他的照顧,雖不能用“視如己出”,來形容,但實質意義上,是相去不遠的,因此,我們稱他為「小王爺」,他的吃、喝、拉、撒、睡,全是我們每天討論及關心的焦點,直到,他克服各種感染及其他合併症的難關,醫療小組才宣佈移植成功。出院前,移植小組決定先由我將他帶回家裡做家庭適應,三天共同生活下來,我家三個小朋友也有幸參與這額外的緣分,至今他們都已大學畢業,對這段經驗仍津津樂道呢! 此外,要確保病人在出院後,免疫力完全恢復前不受感染的威脅,醫療小組成員包括主治醫師、營養師、社工員、護理師、感染控制人員等更組隊前往其就讀的小學拜訪導師、學生、及保健室之護士,取得他們在往後照顧上的共識與合作,對病人居家環境做評估並予適度的改善,同時也向當地醫師請託,以便就近處理不可預料的突發狀況。 由於我們縝密的照顧使移植成績斐然,在「中華骨髓關懷協會」活動中,可以發現,無論是由親屬間,或沒有血綠關係的非親屬捐贈治療過的病人,都已重新回到社會上去,正扮演著正常的人生角色;雖然照顧過程醫、病兩者都十分辛苦,但是看著移植病人的病歷隨著定時回診而增厚,所有的悲傷已然換成歡笑,過去的所有付出是值得的。
|
|
|
登錄日期:96年3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