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 癌症新探 >子宮頸癌專輯
|
假如我是一個病人 馬偕醫院 血液腫瘤科 張明志主任 假如我是一個病人,事實上每位醫師,曾經是,遲早也都會是病人。在看診時,醫師如果向病人訴說自己常常看診到心力交瘁,都快累倒了,心煩也容易生病...等等。病家此時往往會回應〝醫生嘛,那有可能生病〞。人是肉身,又不是鐵打的,何況金屬製的機械都會產生疲勞而故障,凡人那有不生病的?說實在的,很少病人會擔心醫師是否會因工作過勞,而忙壞身體,他們總認為醫師應該無所不能,自己捉點藥,百病也都治得好。只要醫師肯高抬貴手,病人就可以好得很快。這種關係到底是過份相信、亦或是不嘗試去理解醫師的處境? 幾年前美國出版了一本書,描寫一位資深外科醫師得到喉癌,親身經歷身為病人的心路歷程,後來改編為電影,雖曾經主宰過許多病患的生死問題,但是當角色互換時他方能體會到當病人的心理。從診斷到治療,一路曲折,誤診、冷漠、不確定,喪失主導優勢、對自己病情控制的無力感,到最後的化療及放射線治療,雖然主治醫師相當好,很專業,但此時他本人已是病人,兩位醫師不再是同事關係,而是醫病關係時,反而有很微妙、專業性的冷漠存在著,生病是何等的無助、孤獨、力不從心。就連結盟關係的醫院事務人員也無法把原本是醫師的病人當做很親密的同事。等到他痊癒回到該教學醫院上班時,他便要求每位實習醫生到他部門時,必須扮演病人的角色一天,從內心去真正體會當病人的心情。也就是要求醫師先同理病人的心情,才能發揮人病己病,同體大悲的慈愛心,產生一個真正醫者﹝良醫﹞的心。 身為血液腫瘤科醫師,眼看許多重病者來去匆匆,心裡當然有許多感觸。病人的疼痛,對病情惡化及復發的無奈以及病情何時好轉的期待與不安的情緒,我們都非常清楚。但是病人還是得自己走自己的路,別人無法代勞,所謂「自己生死,自己了」怪不得誰,怨不得誰。 假如有一天我成了病人,我將知道那將是我的〝命〞,大病不會輕易發生,它一定潛伏了很久,而科技的昌明也改變不少命運的無常性與真實性。照見五蘊皆空,人所唯一能掌握的是自己的「心」。即所謂平常心,歡喜心,清淨心。千萬不要想東想西,道聽途說,到處打探良醫妙藥,偏方秘方。接受事實,努力地活,勇敢地面對疾病,活出自我。我將與醫師溝通病情及治療方向,在三到五天以內整理好自己的情緒,將沮喪、不安、憤怒,否定的機轉儘快渡過,加強心理建設,發揮靈性修為,以宗教信仰的精神來看待任何眼前的橫逆。 我會儘量舒解情緒,不投射、不傾倒在照顧我的親人身上。我相信我的醫師,不論是主治醫師或是住院醫師,甚至我也感激為我打針的實習醫師,我會充分與護士們合作,不管是檢查、治療或是護理、飲食。我知道與醫護團隊良性互動是很重要的,我或許會找第二意見,在取得原主治醫師諒解下,詢問第二位專家,之後我仍回到原主治醫師處繼續治療。我不打算三不五時就copy病歷或檢查報告到處求診,因為那樣根本沒有任何益處,徒增困擾而已,我只有在需要轉診時,才要求影印資料。我可能會上網,查詢一些新知,但我決不迷信,也不隨便聽信朋友勸說,我會誠懇地跟我的主治醫師商量,並相信他會為我的最大權益來處理。我相信緣份,我珍惜醫治我的醫療團隊,我將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不管是成功或是失敗,即使知道將不可能改變太多時,因為我知道生死本無分,所以我會很恬靜地接受,正面且積極去活每一天。 |
|
|
登錄日期:96年3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