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子宮頸癌專輯


 


★從記者角度看醫病關係★

 在國內看病,三長兩短(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等候領藥時間長、醫生看診時間短、病人為之氣短)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

 看診時,醫生很少能給單一病人十分鐘以上的時間。尤其在大醫院,許多熱門醫師的候診人潮大排長龍,曾經有過病人看診時問醫師一些有關病情的「基礎」問題,結果換來醫師一句:「這個請你去看我的書,我現在沒時間告訴你」。

 生病的人疑惑總是特別多,也特別容易覺得無助,但就我的觀察,國內醫療環境對於弱勢的患者,並不友善。在醫院看診時除三長兩短外,就醫流程也太過繁複,舉凡掛號、檢驗、領藥、批價等步驟,都沒有單一窗口受理,許多不常生病的人上醫院,都像無頭蒼蠅般團團轉,往往得花掉一整個早上或下午的時間,才能換取短短五分鐘的醫療諮詢。

 為什麼醫生不肯給病人多一點時間?為什麼醫院不多花一點時間來服務病人?癥結在於錢。國內目前的醫療支出只佔國民生產毛額的五.六%,相較於先進國家,醫療花費算是相當低(美國為十三.六%)。因為醫療花費有限,醫院為了營收,所以得以量制價,以看更多病人來應付。

 在這種思考下,醫院為搶食有限的醫療大餅,擴充病人基數是必要手段,因此各醫院的門診量愈來愈高,不管是小病、大病全擠到醫院,醫療品質當然會打折扣。對醫院來說,時間就是金錢,看病同時也得急著打發病人。

 在這種情形下,許多人看病看出一肚子氣,對醫護人員迭有所埋怨,但看在生病的份上,也只有敢怒不敢言。基本上,因為整體醫療環境忽視病人需求,就我的觀察,國內醫病關係其實存在一種「冷淡的危險」。

 姑不論大量看病是否會造成醫療品質下降,但起碼服務品質一定不好,醫護人員面對大批看病人潮,自然不可能逐一詳細解說病情,甚至有時還會情緒失控。在這種情況下,病人一旦對醫療結果不滿意(儘管診斷或治療都沒有疏失),會很直覺的怪罪醫護人員處理不當。

 尤其近年消費意識高漲,各種服務業都必須提昇服務品質來爭取客源,獨獨醫院仍是以經營者為主體,甚少考慮病人需求,這種情形在現代社會顯得相當格格不入。一般病人若小病上醫院,不滿意服務品質忍忍就算,但一旦出問題或對醫療結果不滿意,就很容易爆發醫療糾紛。

 這種情形在健保實施後,似乎更加惡化。原本國人看病的模式是病人交錢、醫生看病,健保實施後,變成由健保局統一收發醫療費,在這種情形下,病人很可能覺得「我該付的都付了,醫生得把病都看好,否則就白交錢」。

 掌管醫療給付的是健保局,但第一線面對病人的卻是醫護人員。他們必須要向病人解釋哪些醫療付錢,哪些不付錢,還要告訴病人,「開比較差的藥給你,是因為健保不付。」試想醫護人員扮黑臉,醫病關係哪會好?

 慈濟大學代理校長藍忠孚出自醫師世家,對照今昔,他感慨良多。藍忠孚的舅舅於日據時代開始行醫,當時的「先生」就像家庭醫師,負責照顧病患一家老小。有天,「先生」照顧的阿公出殯,阿公全家披麻帶孝來找「先生」,他們不是來抬棺抗議,而是遵照阿公遺言,全向「先生」下跪,感謝他照顧阿公一輩子。

 「這聽起來很像天方夜譚,但不過是廿幾年前的事」。藍忠孚說,這廿幾年來,台灣的醫病關係改變確實相當劇烈了。


 

 

登錄日期:96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