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雜誌 > 癌症新探 >子宮頸癌專輯


 

談子宮頸癌的成因

台北榮民總醫院 婦產部 王鵬惠 主治醫師

前言

子宮頸癌在全世界的盛行率,高居婦女癌症的第二位,對於婦女健康的危害非同小可。在第三世界、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甚至排名為第一位的婦女癌症殺手。非常諷刺的是雖然台灣已經進入所謂的「已開發國家」,國民所得也高達萬元,但相對於歐美、日本等開發國家,其子宮頸癌的盛行率,可謂汗顏,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在1996年每十萬位婦女同胞,就有44.1人為子宮頸癌的受害者,危害我國婦女朋友的健康,已經到達無人不知,無人不怕的地步。今天,藉由本文的探討,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認識瞭解子宮頸癌,並且針對其成因,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子宮頸癌可能的成因

根據流行病學的一些研究,發現有一些特定因素的確與子宮頸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連性。這些因子包括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較早、有較多的男性性伴侶者、以及多產次的婦女。

長久以來,一些化學藥物或感染性的致癌物都被認為與子宮頸癌的發生有關。而這些感染性的物質,多半藉由性行為傳播,所以也有人將其視為性感染的一種。近年來,由於分子生物醫學的進步,已確認有將近三十種的人類乳突瘤病毒能夠在不成熟的子宮頸上皮細胞中作用,而將其轉化成具惡性傾向及能力的細胞。而其中更以第16型及第18型的人類乳突瘤病毒最廣為人知。這些病毒含有特別的E6及E7蛋白質,而E6蛋白質會與人類宿主中的腫瘤抑制蛋白質P53結合並使其失去功效;另外一種E7蛋白質則會與宿主中的一種腫瘤抑制蛋白質Rb結合,也使其失去功能。如此一來,身體內的正常檢視、調控及修補DNA受損的功能失去功能,就像工廠生產的成品未能經過“有效的品管控制”瑕疵品就可能出現,破壞商譽。人體也是一樣的,所以這些高危險的人類乳突瘤病毒被認為是造成子宮頸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過於擔心這些人類乳突瘤病毒的感染力,因為最近的醫學研究發現,雖然人類乳突瘤病毒是造成子宮頸癌不可或缺的因子,但是只有人類乳突瘤病毒並不足以造成子宮頸癌。這話的意思是說,還須要一些輔助因子才能引發侵襲性的子宮頸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愛滋病毒,此種病毒會造成人類免疫力的減弱,甚至完全消失。醫學界發現,一旦在帶有人類乳突瘤病毒的婦女再加上感染了愛滋病毒,會使此婦女很快由「癌前」的子宮頸細胞變性快速轉化成真正的子宮頸癌。患有愛滋病的婦女也較一般婦女更容易罹患子宮頸癌。這說明了,其他輔助因子對於子宮頸癌的發展及形成,也扮演了某種重要的角色。中研院的共同合作下, 此外,下面的幾項因子也明顯與慢性子宮頸炎,脫離不了關係,所以也被認為可能為發生子宮頸癌的輔助因子,這包括了抽煙、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以及一些基因突變引發代謝物的刺激,均與慢性子宮頸炎息息相關。為了進一步瞭解子宮頸癌的發生,我們對於這些受感染或受影響的子宮頸上皮的變化,就非得暸解不可。以下,我們就從病理生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子宮頸癌。

陰道壁由角質化、多層扁平細胞覆蓋而成;子宮頸管腔則由單層柱狀上皮覆蓋,二者在子宮頸外口相遇。而這個交界點會隨著年齡及荷爾蒙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一旦性腺荷爾蒙增加,例如在青春期、懷孕當中,或者使用口服避孕藥,均會造成肥大,甚至造成子宮頸柱狀上皮外翻。年紀小於25歲之女性,約高達百分之65有子宮頸外翻。覆蓋扁平上皮及柱狀上皮的交界處,特別稱之為扁平柱狀接合處。陰道酸性分泌物、細菌及物理生理性的磨擦均會造成新扁平上皮長成,而啟始點就位在此扁平柱狀接合處。這些原本外翻的柱狀上皮會漸漸地被新生長成的扁平上皮取代,此過渡期,往往需耗時許多年,且可能持續著。醫學上,特別稱此區域為轉化區。它已被一些不成熟及部份扁平上皮覆蓋,所以在非常年輕的女性,有過早性經驗年齡、多產次及多位男性性伴侶,常常造成此交界處的細胞,反覆的修補以及受傷。一旦加上人類乳突瘤病毒的侵襲造成腫瘤抑制蛋白質的失能,其轉變為惡性子宮頸疾病的機會,也就會顯著的增加。

子宮頸癌的可能成因,也與男性精蟲有關,因為精蟲也可能提供額外的核酸給上述正在修補的細胞,而產生突變,造成染色體的異常和不正常的上皮細胞,而成子宮頸癌。種族也可能與子宮頸癌有關,主要因為流行病學家發現,猶太民族罹患子宮頸癌的盛行率並不高,進一步研究,發現猶太男性在出生時已做了包皮切開手術以及女性在月經乾淨及月經乾淨後的一星期內均不可進行性行為的習俗,這似乎應證了感染、子宮頸上皮脆弱時的刺激均可能與子宮頸癌的發生有關。

總之,子宮頸癌的成因目前尚末完全明瞭,不過據醫學研究,似乎與人類乳突瘤病毒的感染,脫離不了關係。除了人類乳突瘤病毒外,尚有許多輔助因子均為可能致病的原因之一。包括慢性子宮頸發炎、抽煙、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基因突變、性交年齡過小、性交對象過多、生育次數過多等等有關。有了成因的瞭解,將有助於子宮頸癌的防治。

 

 

登錄日期:96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