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回營養專欄 |
胃部切除後的飲食照顧

 台北榮民總醫院營養部 楊雀戀組長

胃切除病人依切除部位及胃腸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常引起不同的營養問題。因此應根據手術方式制定飲食。術後營養問題的發生,有些是於進食後迅速發生,另外有些問題是長期胃功能失調所造成。以下就胃切除後可能會發生的營養問題及照顧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傾食症候群:

胃癌手術後恢復正常進食時,特別是進食甜的流質,常發生不舒服的症狀,稱為傾倒症候群。依症狀發生與進食時間的間隔,可分為早發性及遲發性兩種,究其因都是因為攝食高滲透壓、富含醣類食物所產生的反應。

通常發生在進食後約30∼60分鐘,有上腹部不適、腹部脹痛、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不適的症狀;並出現出汗、全身乏力、頭暈、面部潮紅、脈搏加快、心慌等血管運動性失調現象時,稱為早發性傾食症候群。

我們只要依照以下的建議則不適的症狀將會減輕:

◎手術後初期嚴格限醣,如甜食及含糖飲料,爾後可隨病人接受程度,逐漸增加醣類的攝取。
◎選擇高蛋白、適量脂肪、低醣的食物,同時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可以減輕胃部的負荷,並增加營養的吸收率。
◎為了減緩胃排空速率,進餐時,可採半坐臥的姿勢,餐後向左側平躺三十分鐘,此外,水溶性纖維如果膠(每日十公克)、車前子、燕麥可延緩胃排空。
◎液體食物如湯或飲料宜在餐後一小時或兩餐間飲用。避免過冷或過熱。
◎此時期牛奶和奶製品仍應避免使用。
若症狀發生在進食後1.5∼3小時,叫做延遲性傾食症候群,又稱為手術後低血糖症候群或餐後腸道低血糖症候群,原因是胃切除後食物快速排入空腸,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腸迅速被消化、吸收,血糖呈現過度增高,促使胰島素分泌過量,因而發生反應性低血糖的現象。症狀有出汗、全身乏力、頭暈、面部潮紅、脈搏加快、心慌等如早發性傾食症候群的血管運動性反應,但無腸胃道的症狀。
此類病人進食時,最好每天分成六餐,每次量不要太多。
要避免濃縮的甜食,如糖、可樂、小甜餅、蛋糕和冰淇淋等。採高蛋白低醣飲食。餐後平臥10∼20分鐘。如果低血糖症候群症狀(如出汗、心悸...等)出現時,應立即進食易吸收之糖類食物,如果汁、糖果等,這些症狀就可獲得緩解。

體重減輕:

胃手術後體重減輕是普遍而又難以克服的問題。造成的因素很多,如:早期厭食、進食後的傾食症候群造成困擾而拒食、或對食物吸收不良等,使總熱量攝取不足導致體重減輕。
這類病人需要刺激腸道荷爾蒙及消化酵素分泌後再進食正餐,所以可在餐前30分鐘先吃點小點心。在少量多餐的原則下給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若有乳糖耐受不良症狀狀,應限乳製品,必要時補充消化酵素。

脂肪痢:

接受胃空腸吻合術的病人大約10%會有脂肪痢的狀況,可能是因胃切除後,迷走神經破壞、或因胃空腸吻合術使胃內容物直接進入空腸,致膽汁及胰液的分泌減少,直接影響脂肪消化而造成脂肪痢。所以建議吃少油飲食,如果擔心熱量攝取不足,可選用高蛋白食物如各類瘦肉、魚、蛋、脫脂奶等。

腹瀉:

部分胃癌患者手術後會出現腹瀉,尤其是迷走神經主枝切除者,發生率最高,約為20%。但腹瀉的發生是偶發性,且症狀輕微,並可隨著時間而改善,大約術後一年即不再發作。
只要在餐間不飲用液體、不進食含乳糖的食物、少量多餐、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就可改善腹瀉的症狀。
如果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應考慮停止使用抗生素,以恢復菌群平衡。
若為持續性腹瀉可間歇性應用藥物,如:可待因(Codeine)、消膽胺(Cholestyramine)等。
如果術後腹瀉嚴重且持續不止、內科治療無效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貧血:

胃切除後因鐵質、維生素B12、和葉酸的吸收不良,而容易出現貧血。一般發生在術後數年。
因此平時就應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肝及內臟類、蛋黃、瘦肉、貝類、海藻類、豆類、全穀類、葡萄乾、綠葉蔬菜等。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深綠及黃紅色蔬菜、水果如青辣椒、番石榴、柑橘類、番茄、檸檬等),可促進鐵的吸收。不要偏食,每餐盡可能包括肉類、魚或家禽類食物。減少含草酸的食物,以避免與鐵形成不溶性複合物,而降低鐵的吸收。
進餐時不要同時飲用茶與咖啡,因為茶中的鞣酸會與鐵形成不溶性之鞣酸鹽,而影響鐵的吸收。必要時由醫師決定定期注射維他命B12。此外,葉酸不會貯存在體內,所以必須每天攝取足量新鮮的綠色蔬菜、肝、腎、瘦肉及部分水果如檸檬、香蕉、甜瓜等都是葉酸的最佳來源。

代謝性骨病變(軟骨症或骨質疏鬆):

大約有1∼15%胃切除患者因長期脂肪或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攝食不夠、鈣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而發生代謝性骨病變,而全胃切除者骨質的流失又比部份胃切除者嚴重。
在營養照顧上必需要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如魚肝油、蛋黃、乳酪、魚類、肝、添加維生素D之牛奶與富含鈣質的食物如奶類、魚類(連骨進食)、紅綠色蔬菜、豆類及豆類製品,必要時經醫師或營養師評估後給予營養品補充。

| 首頁 |  回營養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