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與雜誌 | 抗癌資訊 | 會員註冊 | 病友園地 | 醫療顧問 | 最新文獻 | 相關網站 | 線上捐款 | 最新消息
|
糞便潛血試驗及乙狀結腸鏡檢查還是漏診許多大腸癌 翰晃 國人大腸癌之發生率及死亡率均佔第3位,有些人雖然有作糞便潛血檢查,很少人合併做乙狀結腸鏡檢查。很遺憾的是今年八月份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報告,只做一次糞便潛血及乙狀結腸鏡檢查,還是有25%的受檢者無法早期找出大腸癌。因此他們提出最有效的方法還是作大腸鏡檢查。 美國波特蘭等各州之榮民醫院聯合做了一份大型研究,總共380組的病人,其中針對沒有症狀之2885名病患做了糞便潛血及乙狀結腸鏡檢查,大部份為男性(92.4%)平均年齡為63歲,所有參加者也接受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45.7%病患大腸並沒有腫瘤。16.4%有過度增生的瘜肉或非腺瘤性瘜肉,而27.3%病患有一或二個管狀腺瘤,而在306名有進行性腫瘤之病患中,只有23.9%糞便潛血呈現陽性反應,與糞便潛血陰性相較,糞便潛血陽性者之發生進行性腫瘤之危險率高達3.47倍,而糞便潛血及乙狀結腸鏡檢查也只有能診斷70%進行性腫瘤病患。總而言之糞便潛血及乙狀結腸鏡檢查,也只能診斷75.8%的進行性腫瘤病患。 當然對於50歲以上的人們,最好作大腸癌鏡檢查,如無大腸的腫塊者,可改每10-15年作一次,因為要考慮到大腸鏡時之合併症,如出血及穿孔,醫療費用過高等。 但在台灣,大腸鏡檢查並不普遍,目前還是以糞便潛血試驗為主,最好能每年至少作一次,潛血反應為陽性,則再進一步作大腸鏡檢查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
|
|
登錄日期:90年9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