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種異質血液幹細胞的移植:捐贈者的考量

 

Blood 1997:90: 903-8

羅敏菁 癌病中心

被細胞間質固定的周邊血液幹細胞(PBSC)之同種異質移植的使用已日漸增加,但是有關PBSC捐贈者血液是否正常的安全考量卻還未被完整的敘述。細胞來源通常以重組的人類顆粒球蛋白生長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注射到捐贈者中獲得。雖然短期來講,rhG-CSF看似可接受,然而經驗還是很重要,而且最佳劑量及治程都還沒訂出。早期從慢性嗜中性白血球過少症及癌症病人得來的少量數據無法對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做評估。一個最近由此方面專家共同參與的研討會中,對捐贈者的血液安全性做了一番討論。共同同意的意見列出始下:1.由目前有限的數據中雖然顯示短期使用rhG-CSF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要繼續使用的話,安全性要另評估、2.在收集CD34+細胞時,rhG-CSF在10ug/kg以上時,即有劑量反應的關係存在,這個劑量可以做為例行的臨床使用。不過較高的劑量是否效果更佳或更省錢,則還要進一步研究才能決定,因為可能有副作用的出現。顯著白血球崩解症(lekocytosis )(指的是白血球高過每升70 x 109者)的危險性一直受到注意,因此很多醫學中心都以降低rhG-CSF的劑量來使白血球的數目維持在這數目以下。3.移植後的暫時性血球過少可能會發生而且和去除白血球的過程有關,通常沒有症狀,可以自我限制,所以不須再數血球數目。捐贈後通常會有血小板過少症(小於80-100 x 109/L),該考慮使用自發性的多血小板血漿再融合。4.捐贈者的apheresis 血小板的合格性要符合,除非是兒童捐贈者。任何和合格書不合的部分都要有文件的支持。此時還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建立PBSC收集的限定條文。可能的限定包括發炎、自我免疫、風濕性異常及粥狀動脈、腦硬化方的疾病。5.建立一個國際性的PBSC捐贈網有助於掌握長期的發展。個別的捐贈中心或研究單位宜建立其自己的追蹤系統,最好有標準的數據收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