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長期灌注Mitomycin C 或卡介苗 (BCG) 對高危險群表淺性膀胱癌的療效與副作用
Lundholm C. et.al.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Long-term Intravesical Instillations of Mitomycin C and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in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Carcinoma. The Journal of Urology 156 :372-376,1996
蕭俐慧 藥師

表淺性膀胱癌指的是只侵犯到膀胱粘膜或粘膜下層而未侵犯肌肉層的腫瘤,主要包括 三類:即乳突狀的 (1)Ta期腫瘤和 (2) T1期的腫瘤以及 (3)扁平、非乳突狀的腫瘤 (Stage 2 為 dysplasia; Stage 3 為Carcinoma in Situ, Tis, 又稱為原位癌)。其中乳突狀的Ta期及T1期腫瘤 的主要治療方式是經內視鏡作腫瘤切除,但是切除後有40-80%會再發。所以目前一般需再 使用膀胱灌注化療或免疫製劑來預防切除後的再發。此外,膀胱藥物灌注也是非乳突狀腫 瘤的主要治療。

因為低危險群病患,通常經內視鏡腫瘤切除即可痊癒,所以本試驗將著重於高危險群病患。 由瑞典及挪威膀胱癌研究小組,從1987-1992年自12家醫院收錄了216位高危險群病例 (包括 Ta grade 1-3和T1 grade1-2過去18個月內至少有3次腫瘤再發者及所有T1 grade 3和Tis腫瘤)。 隨機分為二組:130位接受Mitomycin C 40mg, 131位接受卡介苗 (BCG) 120mg,共灌注治療兩 年。其中Ta或T1期病患必須在分組前為無病狀態 (Disease-free)。灌注治療開始於內視鏡腫瘤 切除後1-3 週,每週一次,治療6個月,之後每個月一次,自第二年開始每三個月一次。當治 療失敗時可換組治療 (crossover)。療效的判定,對Ta或T1期腫瘤,3個月後第一次評估細胞學 及內視鏡檢查時,若癌細胞無再發表示有反應。而對非乳突狀腫瘤的治療以細胞學、內視鏡 及切片檢查之陰性為有反應。再發率是以再發的事件數除以100個追蹤月份,而腫瘤的惡化指 的是期別 (stage) 的增加而非分化程度 (grade) 的增加。

經過中數期39個月的追蹤,得知BCG灌注的療效較佳,但也有較多比例的副作用,但大體 而言,灌注治療是可以被接受的。約有10%的病患在中數治療期9個月時需停藥,嚴重副作用 5位發生於BCG組,1位於Mitomycin C組。在療效方面,約250位可評估的病患中 (兩組各125位) ,BCG組中有49%而Mitomycin C組中只有34%為無病狀態 (Disease-free) (P<0.03)。對167位Ta及 T1期腫瘤者,BCG組中的48%及Mitomycin C組中的有35%無再發病灶 (p<0.12),且從灌注到再發 的時間也以BCG組較長 (33.9個月v.s.14.9個月)。對83位非乳突狀腫瘤者(dysplasia 或Tis)其無病 率也是BCG組為佳 (54% v.s.33%,p<0.1)。但腫瘤惡化的程度,兩組相當。有13%的病患腫瘤惡 化,16位接受BCG,而17位接受Mitomycin C。

試驗中有38位Mitomycin C組及21位BCG組接受換組治療 (crossover),其中的44%無再發病灶 表示對原治療無效時,值得採用其他治療。這些換組治療者再加上原先兩組的病患,灌注治 療共可使131位(52%)病患達到無病狀態。

此外BCG的灌注似乎可以治療非乳突狀表淺性膀胱炎,因為Dr. Nadler曾治療104位這類病患, 在追蹤74個月後,仍有半數為無病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