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tor(G-CSF) dose-dependent efficacy in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mobilization in patients who had failed initial mobilization with chemotherapy and G-CSF

顆粒細胞刺激因子(G-CSF)在周邊血液幹細胞的趨動上的記量依賴效應--對於第一次以化療加上顆粒細胞刺激因子促進流通失敗的病人

出處: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1998) 22, 853-857

整理:梁欽琦

背景:隨著血液生長因子的出現,化療加上血液生長因子組合療法用在趨動周邊血液幹細胞上與單獨使用化療比較起來,已縮短了全血球減少期的時間,並降低了感染的機率以及住院的天數,也提高了周邊血液幹細胞的產量。然而,化療加上血液生成成長因子組合療法為達最佳細胞產量和提高成功率的劑量及療程仍然需要研究。

方法:參與本研究的是九名有血液惡性腫瘤的成人,以及一名有神經膠質瘤的三歲小男孩。所用的化療藥物因疾病不同而有不同,顆粒細胞刺激因子(G-CSF

的初始劑量,除了小男孩是10μg/kg/day,成人所用記量均為5μg/kg/day14天後若周邊血液裡帶CD34抗原的細胞未增加到每升20×106個,則將G-CSF的劑量提高至10μg/kg/day(小男孩提高至15μg/kg/day);大約是在第1522天時提高劑量。細胞產量足以做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標準是:每公斤體重裡,帶CD34抗原的細胞超過2×106個或顆粒巨噬細胞超過15×104個。

結果:十名中有七名在G-CSF的劑量提高後,血液循環中的帶CD34的細胞有增加。在G-CSF劑量增加前後兩時期均有做置換術的六名病人中,收集到的血球平均增加情形為:單核細胞8倍,帶CD34抗原的細胞45倍,顆粒巨噬細胞35倍。在G-CSF初始劑量下無法獲得足夠的周邊血液幹細胞的病人裡,60%,也就是有六名,在增加劑量後帶CD34抗原的細胞增加至每公斤體重2×106個以上;40%的病人每公斤體重的顆粒巨噬細胞超過15×104個。

討論:帶CD34抗原的細胞和顆粒巨噬細胞增加的倍數遠高於單核細胞;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在高劑量的G-CSF作用下,血液生成的前驅細胞優先從骨髓釋放進入周邊血液循環中。G-CSF單獨使用時,劑量到達1016μg/kg/day便有劑量依賴效應出現。文獻裡建議G-CSF與化療組合用於周邊血液幹細胞收集時的劑量是36μg/kg/day。然而,本研究的10名病人中,有9位在劑量從5μg/kg/day增為10μg/kg/day時,幹細胞的趨動比起標準劑量下時有有意義的改善。如果能看看在更高G-CSF劑量下時,改善的比率是否更高,將是很有趣的課題。臨床上更重要的問題是:預測哪些病人可能無法在標準的較低G-CSF劑量時就獲得足夠的細胞產量。或許在施行趨動治療前及治療進行中,監測周邊血液前驅細胞的持續狀態能當作調整劑量的指引。越瞭解趨動的機制,就越能幫助我們發展對那些在趨動上有困難的病人的趨動治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