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球缺乏性大腸炎:固形癌以高劑量化療及幹細胞救援的併發症

病例報告及文獻回顧

(Neutropenic Enterocolitis as a Complication of High Dose Chemotherapy

With Stem Cell Rescue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A case series wit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摘自Cancer Aug 1, 1998 83/3 p:409∼414)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  許裕燦

中性球缺乏性大腸炎(Neutropenic

Enterocolitis)是一種化療後,中性球缺乏而引起腸道感染的一種嚴重疾病。首例報

告來自小兒白血病。之後,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固形癌以高劑量化療(加骨髓移植救

援)的病例上。這種合併症的治療因人而異,本文列舉二例並回顧文獻如下。

我們有二例固形癌患者,以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療程中,二例均表現進行性腹痛,

腹膜刺激徵候及腸壁含氣影像(Pneumatosis

Intestinalis)。第一例,腹部症狀發展迅速,並演變為呼吸困難,代謝性酸中毒,

腎衰竭,及末稍循環衰竭,此時腹部電腦斷層影像發現大腸腸壁含氣之病徵,在中性

球缺乏性大腸炎併敗血症及瀕臨腹部風暴(Catastrophe)的憶斷下,雖處於白血球低

迷期,仍然以手術切除壞死的大腸,以防止大腸破裂及積極的支持性治療,而挽回一

命。第二例的病情則進行較為緩和,由密切觀察及強力積極內科治療,就能掌握病情

變化,等待白血球回升後,即渡過難關。

這種併發症小孩及成人都有,好發在迴腸及近端結腸;原發疾病多見於:血液惡性疾

病,固形癌化療的病人,器官移植免疫抑制者,愛滋病患者,及藥物引起之中性球缺

乏之病人;發生率由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6%,到小兒急性白血病的33%不等。症狀以

發燒,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為主,半數病人有右下腹壓痛,之後,大多數演變為

全腹壓痛,少數有消化道出血及敗血症。實驗診斷有中性球缺乏,半數病人血液培養

陽性;鑑別診斷包括:假膜性大腸炎,缺血性大腸炎及化療所致之腹瀉等。放射診斷

方面: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比一般腹部X光影像較有診斷價值,可發現腸壁變厚

,腹水,腸周圍發炎及腸壁含氣的影像。

其病因起源於病人防衛系統缺損,導致腸壁潰瘍,接著由腸內細菌或伺機菌例如Pseudo

monus或黴菌感染而引起一系列的變化。腸粘膜的破壞和中性球缺乏有關,另外,也和

化療藥物本身(例如Cytosar)有關,此外,白血病芽細胞浸潤,局部感染,腸內容物

鬱積,敗血病所導致的腸粘膜缺氧等,都可引起腸粘膜損傷。這種腸道感染常是多菌

性的,其中以Pseudomonus最常見,其次,E. coli,Staph

areus,Clostridia,Klebsiella亦復不少,黴菌方面則以Candida及Aspergillus為主

。病理所見,變化不一,但其特點是病變的腸段水腫,擴張,出血,粘膜潰瘍,壞死

,及細菌侵入,但因中性球缺乏,故發炎反應缺如。

治療方面,眾說紛云:Sherman

等人認為這種病病況險惡,還是以保守療法為主,Starnes等人報告,以內科積極治療

,其存活可達60%,另外,Shamberger等人治療了25例這種病童後,建議如有下列狀

況時,才做外科處理,那就是:水份滯積,腸出血不止,不用升血壓劑就無法維持血

壓等,結果這25例病童只5例接受外科治療,全部死亡率12%。另有人持不同意見,認

為病情急速變化的,應外科治療;Mair等人回顧了16例這樣的病例,10例內科治療,

有5例存活,6例外科治療則有4例存活;Skibber等人也回顧了16例這類病人,認為還

是以外科治療之存活為佳。

由以上二例及文獻得知:急性症狀,病情變化急劇,敗血症,進行性右下腹痛,小腸

阻塞,對抗生素及其他支持性療法無效者,就應外科治療。反之,病況較為緩和的病

人,如以保守療法就能控制病情的,就以內科積極治療為主,待白血球回升後,就已

解決大半問題了。所以病況的緩急表現,均應小心評估,並觀察其演變,才能做出適

切的處理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