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與雜誌 | 抗癌資訊 | 會員註冊 | 病友園地 | 醫療顧問 | 最新文獻 | 相關網站 | 線上捐款 | 最新消息


罹患Hodgkin氏病併發次發性AML與MDS的機率與預後:
GHSG臨床研究小組的研究報告

Secondary Myeloid Leukemia a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in Patients Treated for Hodgkin's Disease: A Report From the German Hodgkin's Lymphoma Study Group
J Clin Oncol, 2003, Vol.21:3440-6
By Andreas Josting, Sabine Wiedenmann, Jeremy Franklin, et al.

譯者:鄧仲仁

一、 研究背景
本研究的目的在評估,罹患Hodgkin氏病(Hodgkin's disease, HD)的病患,發生次發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及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的機率與預後。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在1981年∼1998年間,GHSG臨床試驗小組收集三個世代的臨床試驗資料,每個世代分別有早期、中期與晚期的Hodgkin氏病(HD)的病患,總共有5411名病患參與本研究(將這些病患分組稱為HD1, HD2, ……, HD9)。

三、 研究結果
總計有46名病患發生次發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及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病患平均被診斷為白血病的年齡為47歲(範圍:22∼79歲)。這些病患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僅接受放射治療(4名)、doxorubicin+bleomycin+vinblastine+dacarbazine(ABVD組,1名)、cyclophosphamide+vincristine+procarbazine+prednisone(COPP/ABVD類似組,30名)、bleomycin+etoposide+doxorubicin+cyclophosphamide+vincristine+procarbazine+prednisone(BEACOPP組,2名)、以及BEACOPP逐步加量組(BEACOPP escalated)有9名。這當中的12名病患在接受拯救性化學治療(salvage therapy)後發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及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包括4名病患是在自體幹細胞移植後使用高劑量化學治療而發生。有36名病患的次發性腫瘤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10名次發性腫瘤為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平均追蹤55個月後,這些次發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的發生率為1%。而治療這些次發性腫瘤的方法為:cytarabine (Ara-C)為主的療程(6-thioguanin, cytarabine, daunorubicin (TAD)/高劑量cytarabine, mitoxantrone(HAM)、HAM、Ida-Ara-C (idarubicin+Ara-C)、Ida-Flag (idarubicin, fludarabin, Ara-C, G-CSF)、idarubicin, cytarabine, etoposide (ICE)+HAM,總共有11名)、TAD-化學治療(5名)、其他(3名)、不給予積極治療或僅給予支持性療法(24名)、緩和性口服化學治療(3名)、自體幹細胞移植(9名)。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或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的病患在24個月的追蹤後,其治療失敗率及存活期均無差別(2% vs 8%)

四、 結論
原發性Hodgkin氏病造成次發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或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的預後不好。因此,應致力於給予病人早期的治療,以期能夠避免發生此類的併發症。

 
 
登錄時間:9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