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與雜誌 | 抗癌資訊 | 會員註冊 | 病友園地 | 醫療顧問 | 最新文獻 | 相關網站 | 線上捐款 | 最新消息


G-CSF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化學治療的同時使用可以提昇病患的預後
Effect of Priming with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on the Outcome
of Chemotherapy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N Engl J Med, 2003, Vol.349:743-52
By Bob Lowenberg, M.D., Wim van Putten, M.Sc., Matthias Theobald, M.D., et al.

譯者:鄧仲仁

一、 研究背景
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使用血球生長激素(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使白血病細胞敏感化,可能可以增進化學治療對白血病細胞的毒性。

二、 研究方法
我們進行了一項多中心的隨機試驗,研究目標為新診斷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病患(年齡分布自18歲至60歲),接受第一療程cytarabine+idarubicin、第二療程cytarabine+amsacrin的治療。其中的321名病患同時接受顆粒球生長激素(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顆粒球生長激素 (G-CSF)僅在於化學治療的同時給予。Idarubicin及amsacrin於每個治療週期的末端給予,目的是為了在顆粒球生長激素(G-CSF)的存在下能夠使cytarabine的細胞週期毒性(cell-cycle-dependent cytotoxicity)得以達到最大藥效。另外有319名病患則沒有接受,我們對顆粒球生長激素(G-CSF)與無疾病存活期的影響進行評估。

三、 研究結果
在誘導化學治療後,此二組的反應率並沒有有意義地差別。平均追蹤55個月後,在誘導化學治療合併顆粒球生長激素(G-CSF)的病患處於完全緩解期(complete remission)時,有較高的無疾病存活期(第4年:42% vs. 33%,p值=0.02),原因是疾病復發的可能性已有所減少(相對危險性0.77,95%信賴區間0.61~0.99,p值=0.04)。即使如此,顆粒球生長激素(G-CSF)並無法有意義地延長總存活期(p值=0.16)。對於預後不佳的病患中(subgroup with an unfavorable prognosis),雖然顆粒球生長激素(G-CSF)無法增進其預後。但對於具有標準程度危險性(with standard-risk)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病患(佔總病人數72%)可因顆粒球生長激素(G-CSF)的治療而有所助益,(有接受G-CSF者4年總存活率45%,未接受顆粒球生長激素(G-CSF)的病患則是35%;相對死亡危險率0.75,95%信賴區間0.59~0.95,p值=0.02)。無疾病存活率45% vs. 33%,(相對危險性為0.70,95%信賴區間0.55~0.90,p值=0.006)。

四、 結論
使用生長因子做為將白血病細胞致敏化的方式,是一個臨床可用的方法,足以增進化學治療用在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病患的藥物毒殺效用。

 
 
登錄時間:92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