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者:鄧仲仁  一、 研究背景目前對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治療首選方式即為異體的血液幹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CT)(若能尋得適合的捐贈者)。但是對於年長者或合併重疾者,若使用傳統方式幹細胞移植(convention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ST)則有較大的危險性,因而發展出非骨髓去除方式幹細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NST),這種治療方式主要乃是藉其「移植物對抗白血病效應(graft-versus-leukemia effect)而達到治療目的,此法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療效不錯。
 在經過幹細胞移植後,最小殘留腫瘤(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與基因嵌合體(chimerism)的治療動力評估可以預測疾病未來再復發的危險性。因此,我們評估非骨髓去除方式幹細胞移植的治療方法,其治療動力學(kinetics)是否和傳統方式幹細胞移植有所不同。
 二、 研究方法針對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患,給予非骨髓去除方式幹細胞移植或是傳統方式幹細胞移植,評估其最小殘留腫瘤與基因嵌合體的治療動力學。
 三、 研究結果總共有25名病患參與本試驗,其中15名為非骨髓無去除方式幹細胞移植,另外10名為傳統方式幹細胞移植。在非骨髓去除方式幹細胞移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表現出T細胞混合性嵌合體(T-cell 
        mixed chimerism, T-cell MC),80%的患者表現出顆粒球性嵌合體(granulocyte MC),60%的患者表現出B細胞混合性嵌合體(B-cell 
        MC)。傳統方式幹細胞移植的10名病患中,有5名表現出T細胞混合性嵌合體,其中的3名僅在第1個月時表現。非骨髓去除方式幹細胞移植的所有病患均達到最小殘留腫瘤的情形。
 在前3個月內,我們評估其BCR-ABL/ABL平均比值,非骨髓去除方式幹細胞移植為0.2%,而傳統方式幹細胞移植為0.01%(p值<0.01)。在移植的12個月後,偵測腫瘤的反轉錄脢多?脢鏈反應(rt-PCR)陽性率,非骨髓去除方式幹細胞移植為20%,傳統方式幹細胞移植為50%。
 四、 結論我們的結論是,即使非骨髓去除方式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動力學異於傳統方式幹細胞移植,但大部分病患經由非骨髓去除方式幹細胞移植後,仍可以得到分子學上的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