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體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的進展

( Review-Developments in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progenitor cell transplantation)

出處:British Journal of Hematology 1998,103,594-600

謝明君

周邊血液幹細胞(PBPC)的異體移植至今已被使用超過五年,而確定這種方法之可行性的第一篇詳細報告至今也有三年。異體的PBPC移植正被使用在更多的疾病,例如淋巴瘤及骨髓瘤,在EBMT的報告中,PBPC於這些情況中超過40%異體移植的血液幹細胞(heamopoietic stem cells)來源。

PBPC移植的生物學

用G-CSF可使捐贈者的骨髓幹細胞移動,收集到大量的CD34+細胞。與骨髓移植相比,PBPC的接受者可接受平均4-5倍的CD34+細胞,然而捐贈者各人對G-CSF的反應不同會影響PBPC趨動的效果,老人及女性可能較差,這樣的變異性可能存在一基因遺傳的基礎。

一些研究報告指出異體PBPC移植比骨髓移植的植入(engraftment)迅速, 一種解釋是因為注入大量幹細胞,另一種解釋則是根據愈來愈多的證據,說明PBPC和骨髓移植的幹細胞間有生物差異。幾個研究顯示PBPC不是非循環(non-cycling)就是細胞循環中的G1相,相反的,骨髓中的骨幹細胞有很高比例在DNA合成相中。雖然PBPC不是正在合成的DNA,但這些細胞在植入後可以快速地再進入細胞循環中,已有證據指出,非循環的幹細胞有較佳的植入能力。另外,PBPC收成之後再用細胞激素(cytokine)處理可以增強寄主對抗白血病的能力(graft-versus-leukemia activity)。

捐贈者的安全考量

臨床上,經過G-CSF處理的正常個體會有短期的毒性。理想的G-CSF劑量尚有爭論,然而,10μg/kg/day的劑量從以前就被提出,似乎也沒有理由改變它,愈高的劑量愈有效,但毒性也愈高。

通常我們喜歡以和骨髓捐贈者相同的評估標準用在PBPC捐贈者,然而某些捐贈者,尤其是肥胖的人因為麻醉有較大的危險,所以較適合作為PBPC捐贈者。有動脈硬化病史的人需要小心評估,有自體免疫疾病病史,眼睛發炎,或癌症患者曾接受化療放療都不應接受G-CSF。有一篇報告提及,一名正常的捐贈者脾臟破裂。

PBPC移植的臨床結果

目前的共識為: 異體PBPC移植相較於骨髓移植,可加快中性球和血小板的植入,並且沒有很嚴重的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GVHD),HLA不同的捐贈者也可以讓病人快速而持久的植入,這顯示高劑量的幹細胞可以克服HLA必須相同的障礙。總括而言,PBPC異體移植的血液快速恢復可減少因移植造成的死亡,而骨髓移植因中性球較慢恢復,死亡率較高。有兩個以接受骨髓移植者為對照組的的研究已證明PBPC移植後的免疫重建較快。

統計上,在PBPC嚴重的急性GVHD較少發生。G-CSF會使CD4細胞轉向Th-2而非Th-1的路徑,最近在老鼠試驗的證據指出,Th-1細胞激素(IL-2,IFN-γ,TFN-β)可引發GVHD,預後較差,Th-2細胞激素例如IL-4則會抑制GVHD。慢性GVHD的發生率與嚴重度在PBPC和骨髓移植接受者是否有差異仍待研究。

臨床成果

M.D Anderson觀察癌病中心一百名病人,發現經過異體PBPC者有較低的復發率(兩年內18%),骨髓移植者有40%。EBMT聯合IBMTR的分析顯示,白血病患經過PBPC移植後因移植致死的死亡率減少。許多成果也說明PBPC移植可擴展到HLA不符的捐贈者。

結論

PBPC最大的好處是非親屬的移植,這與能夠不斷移植大量的細胞有關。在骨髓移植中,CD34+細胞的量被視為移植成果好壞的決定因素,接受太少的細胞成果較差,PBPC的移植能力卻比骨髓移植幹細胞來得好,這可以解釋為何PBPC移植在自體和異體移植中植入皆較快。最近的臨床成果顯示PBPC移植比骨髓移植的復發率低,尤其是在嚴重疾病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