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及青春期癌症治療後產生之放射線相關性骨癌之預後:23個病例之研究
Outcome of Radiation-Related Osteosarcoma After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Cancer: A Study of 23 Cases


出處: Journal of Oncology
作者: EMarie-Dominique Tabone et al。
譯者: 陳勁帆




一、前言

很多孩童時期的癌症都能成功地以放射線治療,而此療法對骨骼的副作用中最嚴重的就是導致惡性肉瘤的發生。對於此次發性的骨癌,化療的方式及對其功效如何尚無定論。本研究即在分析用於此種骨癌患者之化學療法的臨床特性和治療方式,以及病人的預後。

二、方法

我們檢閱了23位(17男6女)曾在兒童或青春期時以放療治療癌症,而在1981到1996年間,於放射線暴露部位產生次發性骨癌病患,分析其特徵及預後。因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的異常會使得骨癌的機率增加,甚至是非放射線暴露區,因此原發性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並不包含在內,而為了病患的一致性,其他因放射線暴露導致的骨腫瘤如惡性纖維性組織細胞瘤等亦不包含在內。

三、結果

表1為最初的診斷和所作的治療。發生第一個癌症的病患年齡中位數為6.5歲。用於治療病人的第一個腫瘤之放射線劑量的中位數是47 Gy。其中有19位病患同時接受了化學治療。從接受放療到診斷出次發性骨癌的時間中位數為8年(3.5~26年)。組織切片檢查中發現21名病患有不同分化模式的傳統骨癌,一位有高惡性度的表面骨癌,而另一位則是骨膜骨癌。病灶的分佈部位為:顱顏骨有六位;第一頸椎為一位;肩帶及骨盆部位有7位;四肢長骨有9位。三名病患在診斷出次發性骨癌時已有轉移病灶。7名病患接受姑息性療法,其餘16名病患則接受具療效的治療方法,其中兩位以外科手術切除骨瘤後,沒有再進一步治療,而14位病患則在術前及/或術後接受密集化療。 共有15名得到完全的手術切除。術後的結果和細節列於表2。所有23位病患的演變在圖1。在中位數為7.5年(2。5~12.5年)的追蹤調查中,有12位病患存活且無病。8年的整體存活率及無病存活率分別為50%及41%(圖2)。

四、討論

放射線目前多被用在治療小孩的癌症,而密集化療的出現和手術技術的進步,使更多年青病患可以免除放療及其所帶來的危險性。治療兒童的癌症時必須謹慎考慮放療的副作用,同時也必須考慮一些增加次發性癌症發生機率的因子,如p53基因突變, Li-Fraumeni症候群,家族史以及累積性的烷化劑暴露等。當發生次發性骨癌時,我們的研究證實,病灶可切除時,可以用手術加上化療來治療病人。而不能接受完全手術切除的病人預後仍舊不好。令人振奮的是,高劑量的化療在第二階段的研究中,對治療兒童的實質腫瘤包括骨癌,有相當好的結果,因此在治療此一次發性放射線引起的腫瘤時,可被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