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與雜誌 | 抗癌資訊 | 會員註冊 | 病友園地 | 醫療顧問 | 最新文獻 | 相關網站 | 線上捐款 | 最新消息


 
| 上一頁 | 首頁 |
戴承正醫師 整理
 
 
大腸直腸癌之診斷、輔助性治療以及追蹤
 


發生率(單位 每十萬人口)
依照1998年台灣的男性之粗發生率為31.88,女性為23.83。2001年統計報告,死亡率在男性為17.73,女性則為13.12,總死亡率為15.47。相對於2001年歐洲的總粗發生率為53,總死亡率則為30。

診斷方式:
大腸直腸癌之診斷必須確有組織病理切片之證實。其他與腫瘤相關之危險因子、位置以及病理組織評估亦必須載明。

分期以及危險因子評估
分期提供相關於選擇治療對病患預後的資訊並且可用以評估是否有可手術的單一或局部性肺部或肝部轉移。手術前之分期必須包含有臨床檢查、血球檢查、肝腎功能檢查、胸部X光檢查、腹部電腦斷層或超音波以及大腸鏡檢查。並且在手術後重複施行大腸鏡檢查以評估手術前無法檢查之近端大腸。
病理分期則應根據TNM系統以及使用Modified Dukes分期做評估。
危險因子包括有:家族史、家族性多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遺傳性非多息肉性大腸直腸癌、大腸癌或腺瘤之過去病史、慢性潰瘍性大腸炎(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克隆氏症(Crhn's disease)、迷離瘤(harmatoma)、嘉得氏症(Gardner's Syndrome)、透克氏症(Turcot's syndrome)、多發性多息肉症(attenuated polyposis)以及年輕性多息肉症(juvenile polyposis)。

治療計劃
輔助性治療對於T2-4, N1-2, M0(亦即第三期, Modified Dukes C1-3)
標準化學治療:六次的5Fu(425mg/m2)加上低劑量的leucovorin(20 mg/m2),每個療程五天,每四週一次,或者給予相當劑量的治療療法亦可。依照Hepato- Gastroenterology 47卷 36期 1599-603頁王緯書醫師等之報告指出,台北榮總使用每週一次之5Fu(425mg/m2)加上低劑量的leucovorin(20 mg/m2),與上述之治療方式比較,發現使用每週一次之治療方式可提供稍高治療效果而且較低之副作用與併發症。目前台北榮總腫瘤科採行之輔助性化學治療以每週一次為主。
追蹤
追蹤的目的在於提供對於使用拯救性治療或緩解性治療之選擇以及用以避免大腸癌之復發以及每六個月施予一次乙狀直腸鏡(若可以則加以使用內視鏡超音波)之追蹤,若有遠端乙狀結腸癌之病患必須密切追蹤兩年。
每年一次的肝臟超音波依建議應當連續追蹤三年。
對於曾接受大腸息肉切除的,每五年必須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臨床、實驗室以及其他放射性檢查仍未有證實之好處,應只針對有懷疑症狀之病患施行之。

預防
長庚醫院依該院病患特性做分析,於1999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雜誌第82卷第4期的484到489頁報導指出,多作運動確實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食物的攝取方面,在以前大腸直腸癌曾被認定與高膽固醇、低纖維質有關,但是目前仍無確實的證據指出有明確相關。除此之外,長期攝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亦可減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登錄時間:91年10月4日